教育,还可以这样表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育文章或著作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这是教育的悲哀。朴实,诗意,形象,激情,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实践与表达。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学界似乎存在着某种不良文风。有人总是认为,所谓“学术性”就是罗列学术术语构建理论框架,别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奥,“学术性”就越强。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教育文章或著作: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这是学术的堕落,是教育的悲哀。

  曾经看过一篇谈语文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语文的主体是广泛的、复杂的、无穷的,这是指它作为知识本身不仅包涵着基础的认知符号系统及其内部规律,同时包涵着与之对应的人的情感状态、价值判断、过程描述等主体的共时性体验。因而,人们在教授和学习它时,不可能像对其他学科那样系统、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线性方式的知识传授,而是要更大可能地构建学习主体能够深入、持续地增强在语文学习中的内在体验。

  读懂了吗?我估计能读懂的人不会太多。比如我就不知所云。本来,我还是教语文的,但我读不懂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同样是谈语文教育,我们再读一段话——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讲”和“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这下我想所有人都读懂了。这是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的话。

  其实,越是学问精深者,表述其学问的语言越平实;因为学问大家已将知识融会贯通且思维清晰,所以善于把高深的道理转化成大众化的语言。恰恰是那些才学疏浅者,其语言才令人莫名其妙;因为才学有限者往往自己都没有把要说的道理弄明白,思维混乱,所以只好装腔作势,在吓唬别人的同时也糊弄自己。

  我并没有否认“学院派”的意思。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科学的表达,因而都需要相应的“范式”——即科学史学家库恩所说的那种从事同一特殊领域研究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与方法,包括属于这范式的特定概念、术语等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等体系宏大、结构精密、论证严谨、言语平实的教育经典著作,同样给我们以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启迪。正是这些真正的教育大师的不朽之作,才构筑起人类教育理论的辉煌宫殿。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允许教育可以有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表达。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甚至应该提倡这样一种表达——

  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理念与深奥的术语没有必然联系,与“宏大叙事”也没有必然联系。所谓“教育理念”无非就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人人都有,并非教育专家所垄断。而且,哪怕是一个教育细节,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发言的学生是背对同学、面对教师说话,还是转过身去面对全班同学说话,这都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理念。所以,理念并不神秘,对教育理念的阐述完全可以做到通俗易懂,就像平时教师们在教研组讨论聊天一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这句话所揭示的教育理念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胜过多少博士论文?

  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都不纯粹是自然科学式的操作,它带有更强烈的人文色彩。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其间感情的流淌、诗意的飞扬,正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因此,教育论著完全可以让真情实感像泉水一样自然而然地奔涌流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而作为“人学”的教育,离开了人的情感就失去了生命。因此,在教育论著中诗意地抒发我们对教育的热爱、牵挂、忠贞不渝、一往情深,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者的智慧更多地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具体地说,就是体现在故事中。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教育感悟的表达方式。在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有的教育论著中,最著名也最有影响的是他的《教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在其中了。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哪怕只是记载自己每一天的教育故事,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此坚持三五年,任何一个普通教师都可以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乃至教育专家。

  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评说。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麻木不仁的人,能够同时又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的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育思考于胸中,抒发激情于笔端,指点教育,激扬文字,敏锐而犀利,从容不迫而掷地有声。评论教育当然首先需要严肃冷静的态度,但这与火热的情怀并不矛盾。理性共激情一色,严谨与热诚同飞。那种追求四平八稳、貌似客观中庸而实则不知所云的教育评论与文字垃圾无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义正词严而不谩骂,真诚赞美而不虚夸;酣畅淋漓一泻千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朴实,诗意,形象,激情。我们追求这样的教育实践,也追求这样的教育表达。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