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未来学习的“接口”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综述
未来已来,在“互联网+”大潮奔涌而至的今天,教育亦不能“独善其身”。新常态下,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未来的学习到底是什么样的?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世界里到底要关注什么?如何通过课堂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5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教师报主办、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在上海召开,围绕“面向未来的学习”这一主题,来自全国20余省份的600余名代表齐聚上海,畅想未来教育图景。上海市教委原巡视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倪闽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上海市七宝中学特级教师马九克等专家呼吁,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深度课堂改革,勇敢拥抱互联网浪潮,为未来寻找一个“接口”。
教育信息化,该来的迟早会来
教室里,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在讲到《桥的构建》这一课时,教师把世界各地不同形状的桥呈现在平板电脑上供学生观看,接下来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学生再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教师会在系统内监测到并马上给予帮助。同时,学生可以现场连线外地的桥梁工程师,直接与之沟通、交流、咨询,尔后利用3D打印等技术开始在教室里打造自己心中理想的桥,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果……
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展示的一段关于“未来学习”视频中,未来教室里,实时交互、视频教学、3D打印等信息化的元素无处不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有三大特点,碎片化、情境感知与互动式。这样的技术能让我们用有趣的方式去学会。”尚俊杰说。
他同时强调,尽管关于“桥的构建”这节课只是一段模拟的视频,但现实中,由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更有趣、更具个性、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已经发生。
作为本次课博会分会场之一的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就是代表之一。这所学校正致力于探索基于“导学视频”模式的中国版“翻转课堂”,与会者在这里看见,一堂课往往是这样进行的:课前,教师通过教学系统发布任务单、微视频等学习资料。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予以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应对。课后,针对课中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互动平台上发布相应的个性化复习作业,并在当晚就能获得学生的作业情况,同时调整第二天的课堂教学设计。
“这个系统可以收集并积累所有的教学相关数据,通过对海量相关数据的分析,让教师找到更具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最佳教学方式与策略。”金山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金平说。
这些“对接未来”的举动不仅给学生带来了看得见的成长,也提升了不少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前“从来没有学过计算机”,而现在已经是“技术达人”的上海七宝中学物理特级教师马九克,就因创造性地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现在有着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特聘专家、微软(中国)精英培训师等多项名衔。
该来的迟早会来。马九克认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信息技术走进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互联网将给教育带来一场大变革。”马九克说。
以互联网精神重构课堂
大浪将至,教育是否做好了准备?
面向未来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入互联网、采用信息化设备如此简单。毕竟,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教学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与会者认为,未来的课堂,要连接互联网,更要连接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
作为本次会议创新成果展示之一,会议为“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流派搭建展示平台。来自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蒙山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河北六道河中学等60余所知名中小学前来献课,营造了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奇观。
“尽管这些课堂教学流派各有特色,但其精神旨归,不外乎倡导以学为中心,重视合作、分享、反馈。”一名参会者说,“实际上与互联网精神是一致的。”
河南省郑州中学展示课重视小组合作时的交流学习,尤其强调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教师一再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带来了一节“思维碰撞课”,教师引导学生在“碰撞”中寻求共识,鼓励学生分享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论据、不同成果的表达,以期达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智慧共享、价值共识”。
……
与传统课堂相比,信息资源的开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等元素,在本次课博会各大教学流派的课堂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呈现。
“我们的课堂不能延续传统的模式,今天,新的技术正在重建学习,让课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拥抱新技术的过程中,如何让好课堂里出故事,好课堂里出性格,好课堂里出精神,好课堂里出公民,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说。
看见信息技术的背面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拥抱信息化,迈向教育现代化,“看上去很美好”的另一边,也隐含专家学者对“人被机器所俘虏”的忧虑。
当我们簇拥在机器的世界里,人在哪里?我们是否会迷失其中?
“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人可以学会,机器照样可以学会;过程与方法,人工智能也可以实现,至少可以部分实现;但只有一样才真正代表人,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机器是无法做到的。”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杜金山说。
上海市奉贤区副区长倪闽景亦对当下流行的“慕课”等新事物心存疑虑,他警示与会者,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习的本质规律没有变。所有的学习还是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手,才能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哪怕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一千万册图书,网络上有任何你想了解的知识,但和你没有关系。所以有一句话,‘我们在云上存了再多的诗歌,也不会让你变成一个诗人’。”倪闽景强调。
知识的学习,毕竟不能像电影里那样,给人的大脑植入一个芯片就能“灌输”进去,而学习也不仅仅是了解知识那么简单。
“如果仅仅把未来学习当作上网查查资料就可以了,你只要参与活动、经历过程就是学习了,请问谁来提供资源?谁来提供这些技术?谁来提供这些信息?”山东省特级教师崔成林问道。
所以,归根结底,参与沙龙讨论的上海市金山区廊下中学校长张斯恒认为,面向未来的学习,还是要回归到原本,“就是人味、人性、人情”。
拥抱新技术,但不被新技术所奴役,这是与会者一致的共识。
“但不论如何,我们要敢于拥抱新技术、敢于实验它,尽管新技术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教育的本质,在这个方面我们不要有过多的担忧。”崔成林说。
拥抱互联网,更要拥抱互联网精神;倡导信息技术,更要倡导信息技术文明。
“当互联网为别的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我们不应总是以教育有其独特性为理由来排斥它,而应该勇立信息化潮头,推动教育的深刻变革。怎么能实现教育的深层变革?当你班里变化最慢的学生都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时,我觉得教育就发生变化了。”尚俊杰在演讲结束前,给出了这样一段建议。
(相关专家观点见6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