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与生活“超级链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约在10年前,一篇题为《炮轰中国教育学》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从此网络打开了一个年轻教师成长的出口。这个年轻教师对教育思考的许多文字都是从网络论坛里逐步传播开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常作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还站在河南省安阳市一所中学的讲台上;5年后,他被引进北京,成为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的一名教师。从河南到北京,网络上记录了他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

  谈到自己的成长,常作印常说“感恩于网络”,网络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他遇见了许多与自己精神尺码相同的人,遇见了不少他成长中的关键人物与关键事件。

  写作是常作印表达教育的一种方式。他说:“写作可以让我抵达平时无法抵达的精神故乡。”在通往好教师的旅程中,常作印一直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努力做学生的精神导师,做学生思想的点灯人。“未来的教师一定是有思想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思想,那么学生的精神成长就很难完成”。

  “不做庸师”是常作印的成长宣言。“每天读书、上网不少于一小时,每天背诵一段经典,每天进行一次体育锻炼,每天上好一节语文课,每天写一篇教育随笔,每天坚持一次自我反省”,这是常作印每天坚持的“日行六一”工程。从写作者到探索者,常作印始终没有停止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思考,一个小时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忙碌,思考有助于从无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常作印说。

  对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常作印主张,研究“不变”比研究“变”更重要,他认为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总是热衷于教学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研究学科的内涵,总结不变的规律。

  目前,常作印正试图建构自己的语文教学体系,他曾专门撰文谈对语文教学的见解: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是由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3个子系统构成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性语文课程体系,把语文学习过程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文与生活相连接的重要部分就是作文,让作文回归生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不二法门。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在“虚拟”状态,那种闭门造车式的老做法严重阻隔了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语文教师总喜欢引导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用“群性话语”“公共思维”“成人模式”,武断地干预甚至压制学生的语言禀赋,以换取毫无灵性、工具化的语言操作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常作印一直希望让作文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写作的内容。“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从赏中外名著到游山川河流……生活处处皆素材。”常作印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玻璃墙”,大胆地建立“超级链接”,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常作印一直以此为使命,行走在路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参会感言     下一篇:一堂“广告语读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