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材当例子的“改写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实现与作者的对话。然而,由于学生与作者在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写作特点等方面的偏差,对话总会存在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学生能读懂作者,理解其作品“想表达什么、怎样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

  许多时候,学生觉得作者的表达“不合常规”。在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学生就质疑作者开头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不太符合演讲词中语言简明、通俗的特点。在执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学生也对作者的举例论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只要举1个名人事例、1个凡人事例就足够了,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举5个事例。

  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改写”的方法,在对比中找出自己所写与作者所写的不同,进而体会不同的原因。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一个学生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进行了两处改动,一处是把“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改成“马克思逝世了”,另一处是把“睡着了”改成“去世了”,他认为这样改更明确、更简练。

  之后,我引导全班学生思考这种改动,他们渐渐有所感悟,一个学生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一句除了写出马克思逝世这一事实,还写出作者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以及极度悲痛之情,改动后的句子缺少这种情感。”

  对于第二处改动,一个学生说:“详写马克思逝世的情景可以将作者内心的遗憾、愧疚、自责、悲痛等情感充分表现出来。”同时,他们也理解了前后两个“睡着了”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睡着了’应该是实写,因为作者当时确实是以为马克思只不过是睡着了。后一个‘睡着了’是作者真正意识到马克思去世了。”

  通过改写,学生体会了作为与马克思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挚友恩格斯在悼词中表达出的那份深情,同时为下文阐述马克思逝世的损失在感情上作了充分的铺垫。

  同样,在改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后,学生发现,作者在文章中列举的每个事例都有所侧重:

  第一个事例是面对生命威胁继续思想,第二个事例是面对巨大诱惑继续思想,第三个事例是自豪所拥有的精神财富,第四个事例是克服平庸的环境,第五个事例是克服物质的匮乏。

  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前三个事例从科学家、哲学家写到文学家,从特殊情况(生命威胁、巨大诱惑)写到一般情况,这种写法可以全方位证明特殊人物在大多情况下都能“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后两个事例从个体(一个少女)写到群体(许多青年画家),从恶劣环境写到物质匮乏,从而充分展现了“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通过改写,学生的阅读不只停留在了解作者“写了什么”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感悟到作者是“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真正实现叶圣陶所倡导的课文的“例子”功能。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耒阳师范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