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转型:撬动教育智库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根据国家建设新型智库的整体部署,全国教育科研系统要明确和坚定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方向,在准确把握自身的职责和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科研重心、科研组织形式的转变。

  作为市级教育科研机构,我们一直在思考,教育科研转型应该转向哪里,又该如何转?

  以点带面,提升课题品质

  对于教育科研机构来说,建设教育智库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的引领。“十二五”期间,南京市承担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规划课题有1000多项,市级个人课题有1万多项。面对数量众多的课题,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这些课题的研究质量?

  以“一项国家级课题”引领全市课题研究。在长期形成的行政管理思维主导下,不少科研人员尽管自己不做课题、不做研究,却在学校的各种课题活动中充当着“裁判员”角色,被学校捧在专家的位置上。此外,也有不少学校虽然成功申报了课题,但并不清楚究竟该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学校课程建设为抓手,于2013年申报了国家级规划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发动全体科研人员参与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的“运动员”。与此同时,课题的研究也吸引了全市72所学校自愿加入并成为子课题单位。这些学校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做课题,而且在课程建设方面收获了实惠。

  以“50项精品课题”带动全市课题研究。对于学校而言,课题研究往往不如日常教育教学实践那么紧要,工作一忙,课题研究很容易被边缘化。因此,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监督非常重要。但面对上千项的规划课题,过程管理的难度很大。为此,经过层层筛选,我们确定了50项具有品牌塑造价值的课题作为精品课题培育对象,同时建立了两项制度:一是“精品课题联系人制度”,监督课题的规范有序研究,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二是“精品课题过程展示制度”,通过阶段性展示,促使课题组更好地思考、提炼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并发挥精品课题的区域引领和示范作用。

  以“百项重点个人课题”推进全市课题研究。个人课题降低了研究的重心,为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供了机会。经过几年的推进,南京市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的热情被空前激发,导致个人课题的数量不断膨胀。有热情固然好,但仅有热情没有方法是很难做好课题研究的。

  为此,我们开展了“重点个人课题”申报工作,通过“百项重点个人课题”,带动全市教师更为有序有效地开展个人课题研究。主要做法有三点:第一,按学科相近原则分组,给予多次专门指导,使教师的研究更加规范,更加具有示范性;第二,通过组织分片分区的个人课题推进会,让课题主持人在会上分别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为全市教师提供个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第三,实行个人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为每项个人课题建立电子档案,每个主持人每学年必须网上提交4次以上的过程研究资料。

  上下结合,服务教育决策

  国家在智库建设中提出,教育科研机构要成为“创新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支持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服务教育实践的设计师、引导教育舆论的宣传队”。由此可见,教育智库建设其核心是通过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

  服务教育行政。教育智库建设,首当其冲的是强化对教育行政的服务功能,成为“支持教育决策的智囊团”。为了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前瞻性,我们成立了教育资讯研究室,并针对“慕课”热潮,形成了《慕课》专题资讯。随后,又进行了3个专题资讯研究:《学区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人均GDP达1.5万美元后的教育》。这4个专题资讯成为全市教育系统负责干部会议材料的重要来源。

  服务基层学校。不少学校和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机构是高高在上的“衙门”。2012年,我们组织全体科研人员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主动服务,开启了“科研送教”的寻根之旅。2014年,我们又组织人员编写《课题研究规范读本》,免费发放到每一所学校,解答教师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贴心而真诚的服务,逐渐拉近了我们与基层学校和教师的距离,也让我们受到了更多的尊重。

  服务社会大众。虽然,教育科研与社会大众很难产生“交集”,但我们还是努力尝试。从2014年开始,我们分期分批组织科研人员主动走入社区,针对社区居民关心的相关教育问题,提供一对一的零距离免费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各项教育政策,解答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困惑。

  规范协调,促进制度建设

  智库建设需要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公开制度。我们要求每周对每个人的各项工作都实行网络公开,包括所长自己。这样既方便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又有利于基层学校和教师便捷地了解教育科研工作的动态和方向,同时也有利于将工作较为均衡地分解到每一天,避免出现“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的现象。

  例会制度。各部门每周一上午召开部门会议,总结上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研讨本周的每项工作。做到提前谋划,提前安排,确保工作的有序性。

  备课题制度。所有课题活动材料要提前一周提供,被委派参加课题活动的科研人员必须认真备课题,不仅要熟读、理解学校的课题材料,而且还要围绕课题主题进行相关材料的深入学习,并与同去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形成基本共识。

  封闭回路制度。每一项工作,都要有前期规划、过程实施和后期反馈,要形成“计划—实施—反馈—调整—改进”的回路,不能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我们特别提倡科研人员要养成工作后反思的习惯,因此,每一次科研活动结束后,一定要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满意度调查,注意搜集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及建议,由此优化工作思路,调整工作策略,进而提升工作品质。

  财务内控制度。正式印发了《财务内控制度读本》,让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清楚地知道,在组织活动时应该如何拟定经费使用方案,如何按照财务标准规范使用经费、正确报销经费,确保财务工作的公开、透明和规范。

  市区校三级联动制度。教育科研的规范推进,需要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各方的有力合作。我们主动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支持与指导,借助他们的力量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调动区教科室(所)和学校的积极性,确保各项教科研工作的“上通下达”,形成“市区校”互助互惠、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房宁曾撰文指出,智库建设有三个境界,分别为“专门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未来,我们在科研转型发展、教育智库建设的道路上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

  (作者系江苏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