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微课引发的教育思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于新生事物,我非常喜欢探究与思考,并把它们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好的发扬,差的摒弃。从翻转课堂到微课教学,我都欣然接受并认真探究如何使其在自己的教学中发挥作用。这几种课堂教学模式有一个共性: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正如所有的技术都只能代替普通人的工作一样,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一定是在人指挥下的智力呈现,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如此,其中一定蕴含着高超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维。

  下面是执教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澳大利亚”一课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从教材分析来说,现有的教材注重知识,缺少思维逻辑,这也是当前大部分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及编排顺序,教师的课堂只能是热闹有余、效果不足,难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我把教材内容整合成3条线:第一条线,澳大利亚是“航行在海洋上的国家”,整个大陆就是一个国家,海岸线漫长、城市都分布在海边,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而引出大堡礁的旅游资源;第二条线,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从羊的数量多、美利奴细毛羊质量好,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与气候,从而引出“大自流盆地”的知识点;第三条线,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引导学生与中国的矿业水平进行对比。

  这3条线囊括了教材中“澳大利亚”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都应该是学生需要了解的,教师通过微课就可以介绍给学生。

  微课设计有几个原则一定要把握:学习的完整性,一节课的内容应该放在一个微课之中,不能分成多个碎片,否则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课程的生动性,微课不是教师把课件讲一遍,而是通过课件与描述,形成融合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短片;学习的思考性,微课要蕴含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我在微课中设置了几个问题:桉树的生长特点与生长条件对我国林业生产有什么启示?大自流盆地的畜牧业生产会遇到哪些问题,我国畜牧业发展应该怎样借鉴?澳大利亚缺少狼、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为什么许多动物的幼崽还要在育儿袋中长大?

  微课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减负提质。因此,我将微课作为课堂学习的一部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3个部分:

  兴趣导入。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A4纸,指导他们折叠、弯曲,然后用订书机订平整,让学生模仿教师把作品抛出去。有的学生作品做得很好,可以飞回来,教师让他表演给大家看。其他学生恍然大悟:这是“飞去来器”。教师讲解,这是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发明的追逐野兽的工具,现在也在牧羊人的手中使用。然后正式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美丽的澳大利亚。

  学习微课。教师提出3个要求:先用2分钟时间略读教材,看教材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对教材有初步了解;接下来认真观看微课,并时刻与教材内容对比,两者结合展开学习;学生要记录微课中的问题,教师则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

  思维导向。我在微课中提出了3个问题,这3个问题都是教材中没有直接答案的。学生可以借鉴网络等资源,思考解决。第一个问题(桉树对我国林业生产的启示)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学生通过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了问题:根据桉树的生长条件与特点,我国广东、云南等地可以种植桉树(思维迁移);桉树的适应性强,可以用来改良我国的荒漠化区域(将知识用于社会实践);桉树会成为外来入侵物种,一定要考虑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社会责任心);与桉树相比,我国的柳树、杨树生长较快(求异思维)。

  由于时间关系,我把后两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在下一节课上讨论。

  这节课达到了完成知识学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微课的运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还把死的文字与图片变成活的声音与画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实现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进行的是问题探究,这些答案都源于生活,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此外,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问题分析往往是碎片化的,但当问题全部解决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地回答问题了。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布置作业要关注什么     下一篇:突破教材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