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以人生的名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对孩子们来说,这就是真实社会情境下的学习。让他们最兴奋的是,模拟场景建立后,就可以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孩子们每周还有一天时间,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班的项目区去体验。孩子们从中建立了基本的社会认知,了解了不同社会场所的功能和运行规则,也培养了初步的社会经验。他们知道了,捡到物品要交到警察局,超市商品滞销可以到广播站做广告。十几个项目区相互连通,蛋糕店做好的蛋糕可以送到超市售卖;想购物的孩子没有钱了,可以到餐厅或邮局去打工挣钱。

  在这样仿真的社会情境中,在快乐的角色扮演中,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生活经验,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

  打通了学校和社会的隔膜,让课程的实施空间变得无比开阔。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打破思维的局限,从更高的视角审视课程,才能够随时随地发现课程、创造课程。

  还记得,几年前的冬天,突然天降大雪。早晨,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有点心不在焉,一边上课一边瞄向窗外。这时候,教学处老师接到了李金初的电话:“快带孩子们到外面去,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课程。”“啊,这样行吗?不上课了?”“怎么不行,趁操场上没人,赶紧出去。”李金初催促说。

  消息传来,教室里都沸腾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冲到操场上,在体育老师的组织下,在雪地上打着滚匍匐前进,模拟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个个都玩疯了。细心的食堂大师傅生怕孩子们着凉,早早为他们煮好了姜汤。

  这是多么生动的一课啊!相信那天在操场上打雪仗的孩子,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的情形。

  受此启发,建华小学部的老师们设计了一门自然空间课程——“儿童与季节”。夏天到了,二年级孩子正盼着一次主题为“映日荷花”的夏季课程,计划到圆明园赏荷、读荷、诵荷、演荷,开展与荷花相关的小课题。三年级的夏日课程是去野营,师生们搭起帐篷,举行篝火晚会,感受夏夜的惬意。

  从这样的课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内容、空间到时间的三维交错,共同构成了建华学校特有的课程矩阵,也真正体现出李金初倡导的“全课程,全程育,育全人”的课程理念。

  让学校里生长课程

  人生中心教育的课程既是计划的、预设的,又是变化的、发展的、生成的。在课程构建中,教育者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与创造。

  几年前,李金初刚到建华当校长,为鼓励孩子们多读书,送给孩子们一份“见面大礼”,把教学楼四层改成一个开放图书馆,陈设漂亮,摆满了新书。

  老师们觉得,这么好的读书环境,孩子们一定很喜欢!然而,难以理解的是,在“校园里最喜欢的十大场所”的评比中,图书馆的排名居然很靠后。老师们找孩子询问,得到的答案是,图书馆的书都是老师们买的,但并非孩子们想看的。

  原因找到了,该怎么办呢?李金初提议,由语文组在全校发起一次读书评比活动,获奖学生每人得到一笔购书款,假期去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但学校强调,这些书是买给学校的,看完后要带回来,推荐给小伙伴们看。

  对这一做法,一些老师不理解。有的担心孩子们鉴赏力差,只会乱买。有的说,这样太不合算,不如统一采购成本低。还有的说,万一买重了咋办?

  但在李金初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孩子们爱看,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证明,孩子们都很珍惜选书的机会,在买书前认真调查,了解伙伴们爱看什么书。每个人买来的书,看完后都在扉页写上推荐理由。这一活动连续搞了三年,图书馆里都是孩子爱看的书,真正成了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现在设计一项德育活动,我不会闷头苦想,而是先做调研,找孩子们聊天,看看他们喜欢什么,然后再着手。”学校德育处教师杨媛深有感触。

  儿童节,学校举行少先队员入队仪式,过去是老师或老队员给新队员佩戴红领巾。杨媛发现,尽管仪式很庄重热烈,但孩子们似乎不够兴奋。

  “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入队仪式?”又一年儿童节到了,杨媛找孩子们商量。一个孩子说,想让舅舅来给她戴红领巾,舅舅是警察,是他崇拜的对象。另一个孩子说,期待六年级的大姐姐给他戴红领巾,因为这个姐姐曾帮助过他。

  孩子们的话,引起了杨媛的反思,入队仪式是孩子们成长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做主呢?于是,杨媛设计了一张心愿卡,发给每个即将入队的孩子,请他们写出最希望谁给自己佩戴红领巾,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心愿卡交上来,孩子们有的选自己的小姨,因为小姨很孝顺父母;有的选姥爷,因为姥爷是军人;有的选自己的爸爸,因为他工作很努力。学校给孩子们选的人发了邀请函,请他们当天穿上职业装或正装来出席孩子们的入队仪式。入队仪式那天,前来参加仪式的有警察、军人、医生、建筑工人……看着崇敬的人为自己戴上红领巾,孩子们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在这样的活动中,要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意味着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像“牵着蜗牛散步”一样,用宽容和耐心陪伴成长。

  这不,6月份是幼儿园的戏剧节。孩子们要用一个月时间去准备一出戏剧。为什么会这么长时间?看看贾娜班里的做法。

  今年,班里的孩子决定演童话剧《野天鹅》。这一个月里,孩子们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首先,他们要读绘本、看动画片,与父母一起找资料,充分感知故事,然后全班一起讨论,故事里有多少个角色,每个角色什么样?故事可以分几幕?每一幕剧情是什么?

  弄清楚了这些,孩子们开始分配角色。孩子们畅所欲言,说出最想演的角色。然后,孩子们绘制情节,设计台词,并装订成册,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剧本。

  终于可以进入戏剧排练环节了,但在正式排练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贾娜引导孩子们,要排演戏剧,除了演员以外,还需要哪些人?孩子们讨论后得出答案,还需要导演、道具师、音响师、服装师……孩子们又通过讨论,明白了这些人的分工和职责。

  起初,贾娜有些担心:孩子们多是独生子女,会不会都喜欢当主角,如果没有人愿意当配角、没有人愿意当道具师等怎么办?

  但贾娜很快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就愿意演一朵小花,有的孩子特别想做道具师,还有的孩子会推荐其他小朋友说:“我觉得他很适合演王子。”

  总算进入排演环节了,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先演给班里的小朋友看。一幕演完,孩子们自己就会提出许多意见:“公主的声音应该再大一点”“动作要温柔”“演出时应该面对观众”。按照大家的建议,小演员再次排演。

  过去,一出戏剧,从设计台词、分配角色到服装道具准备,都是老师来安排。但贾娜发现,她把台词发给孩子们,练了一个月,上台照样忘词。现在,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一切都是自己准备,演出效果反倒更好。

  “重要的是,孩子们从中真正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贾娜说,“现在我看着像个甩手掌柜,但其实,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和观察,在背后把控整个过程。”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学会尽可能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遵从孩子们的成长意愿,让他们学会自主。

  在课程中感悟人生

  在实施人生中心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他们自身。

  语文教师王青在建华任教16年,体验过改革初期的艰难。“老教师有自己的老一套,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困难,很容易退回到过去的经验中。”

  在建华,李金初提出,人生中心教育的课堂应具有这样8个本质特征——自由、民主、活力、主体、思考、智慧、生长、哲理,这被称为课堂教学的8个主张。

  那时候,且不说什么智慧课堂、哲理课堂,即便是活力课堂、主体课堂,老师们都觉得无从下手。

  让王青特别不适应的是,教室里的讲台被撤去了,黑板前留下了一片空地。

  “一下子没了讲台,别提多不自在,简直连手放在哪儿都不知道了。”王青笑称。

  但就是这样,王青慢慢地懂得了,何为平等中的首席,怎样把课堂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怎样在学生充分展示的同时做到收放自如。

  在痛苦的蜕变中,老师们慢慢体验着成长。

  如今,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节,为每个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

  青年教师刘确敏还记得,上一届教学节,组里一致推举她在全校做教学展示,介绍她用自由联想法进行识字教学的经验。

  “当时,尽管我是组里最年轻的教师,但大家对我的方法都很认同,愿意和我一起去研究。”刘确敏说。一开始,几次试讲都超时了,她有点犹豫,想改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但老师们都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做法。

  最让刘确敏感动的是,教学节展示结束后,关于这一教法的探讨还在继续,像王青这样的老教师,也很乐意在课堂上尝试她的方法。

  “建华给了老师们很大的自主探究空间,你的每一点想法,在这里都有实现的可能。”刘确敏这样说道。

  “要让学生自主、有创造性,学校首先要给老师们自主的空间。”建华实验幼儿园园长李晓静感慨地说。

  此前的李晓静已经是一位很优秀的园长。可是一到建华,她发现过去的经验几乎都成了障碍。这让她一度很气馁。

  改变,是从推倒过去的经验开始的。过去,李晓静习惯于事必躬亲。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老师们都变得畏手畏脚,一点点小事都得等她拍板。

  经过反思,李晓静从改变自身做起,在管理中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高控”行为,老师们碰到了问题,她不再直接给答案,而是给她们思路,启发老师们从“等办法”转向“想办法”。园里所有大型活动,李晓静都放手让老师们去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