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华:乡村教育“四件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针线团、医药盒、记录本、旧手机,这是我多年教育生涯的四件宝。”今年被评为山东省莱芜市首届“最美青年教师”的茶业口镇腰关中学教师王凤华,道出了自己从教的秘诀。

  1997年,王凤华从山东泰安师专数学系毕业,放弃了进入省城高中教学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茶业口镇的腰关中学任教,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她教过的学生一茬又一茬,那温暖的“四件宝”也陪伴着学生们一茬茬地成长。

  针线团里的“爱”

  那年,王凤华带初一新生。开学的第一周,一个叫新忠的学生在体育课上把整条裤腿扯开了缝,一只布鞋的鞋面也与鞋底分了家。因为学生都是寄宿,不可能及时回家缝补。面对同学们的哄笑,新忠羞得躲在宿舍里不肯出来上课。

  王凤华知道情况后,赶紧从自家找来裤子和鞋子让他换上,又把他脏得不能再脏的裤子洗好,缝补整齐交给他。在交谈中,王凤华了解到,新忠的母亲是精神病患者,父亲因身体原因也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从此,王凤华对他格外照顾,不仅帮他添置了新衣服,还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整理被褥、衣服,鼓励他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从那以后,针线团便成了王凤华的常备品,学生平时谁的衣服开缝了、刮破了,或者被褥露棉絮了,她都能随时“救场”。

  “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顾不上照顾孩子,平时这些举手之劳的事咱替家长多干点,他们也能安心工作。”王凤华说。

  “即用即补”的医药盒

  山里的孩子家境大都不富裕,一周的生活费都是算计着用。细心的王凤华发现,许多学生即使有个头疼脑热也不愿去找医生。王凤华心疼孩子,怕他们把病耽搁了,就把家里的医药盒拿到班里。

  “王老师的医药盒可全了,除了日常用的创可贴、感冒药、止疼膏、体温表等,夏天用的风油精、冬天用的防裂霜样样都有,而且用完她就会补上。”学生文丽说。

  文丽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一次晚自习,正赶上王凤华值班,她发现文丽面色蜡黄,手一直按在腹部,一问才知道,原来文丽有慢性胃炎,父母上周工作忙没回来,自己没有买药。王凤华马上给自己的爱人打电话,把家里的胃药送来,还特别叮嘱把自己的暖水袋也带过来。从此,班级的医药盒中又多了治疗胃疼的药:胃舒平、三九胃泰等,冬天还多了暖水袋,后来又换成了更方便的“暖手宝”。

  青春期的女孩子有时会肚子疼,王凤华不仅专门准备了益母草,还经常通过不同方式与女生们交流一些生理卫生知识。王凤华说:“青春期生理卫生的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我虽然不担任这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但是在与学生日常交流过程中,向她们传递这方面的知识,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起王凤华的医药盒,还感觉特别温馨,因为在那里他们找到了“妈妈”的味道。

  记录本里的“成长经”

  在学生眼里,王凤华可亲可敬;在同事眼里,王凤华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在领导的心目中,王凤华是最有办法的教师。没有她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她带不好的班级。当有人问她,常年与“问题学生”“问题班级”打交道是不是很苦恼?王凤华笑着说:“与孩子交往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从担任班主任第一天起,王凤华就建起了学生成长记录本。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心理的变化,思想、学习的状况,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甚至家长的文化程度及性格特点等,王凤华都有详细的记录。

  “德利热衷于发明创造,曾到市专利局申请过布鞋底的设计专利。”

  “小睿初二曾考过级部前十,初三以来成绩一落千丈,原因是:迷恋网络游戏。”

  “晓庚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学习还算努力,但最近老是开小差。”

  “英明本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近两周以来,就像换了个人,问不出原因,有学生反映他有早恋现象。”

  ……

  对学生情况的了然于心,使得王凤华的教育方法更加有的放矢。2010年,王凤华接手新班。开学第一天,王凤华就细心地发现一个叫荣月的女生,竟然只带了一包生地瓜作为一周的饭食。经了解,荣月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能与7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最近她奶奶因为生病,没法给她做饭,所以她只好背着地瓜上学。

  王凤华在记录本上写道:“荣月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只是因为家庭的不幸而让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孩子过早地经受生活的磨砺。尊重、理解、关心,应该是她最需要的。”

  王凤华一方面为她向学校争取贫困生生活补助,同时尽可能地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她。当得知荣月非常想念母亲时,王凤华又设法与其远在天津的母亲取得联系,通过书信往来,增进母女间的情感交流。正是因为王凤华的付出,荣月在2014的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高中就读。

  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当前智能手机盛行的时代,一部直板的诺基亚手机似乎与时代脱节,但是在王凤华的学生们看来,那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关爱。一头连着寄宿的孩子,一头系着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和远在外地打工父母的牵挂。“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对王凤华这部手机的“美誉”。

  温峪村明宇的妈妈患脊髓灰质炎,通过这部手机,王凤华让她参与了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迷马村的小睿沉迷网络,王凤华就用这部诺基亚每天晚上“家校联合”,使孩子“无机可乘”,慢慢地戒掉网瘾;黑山头村的浩然父母在新加坡打工,王凤华就让他通过这部手机向父母倾诉亲情、汇报学习成绩……

  “有些孩子的父母半年才回家一次,如果教育中缺少了亲情的沟通,这对孩子来讲将会是难以弥补的损失。”王凤华深有感触地说,“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我现在也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让孩子能够更好地与在外的父母交流。”

  “教育的法宝有许多,我这4件宝贝说穿了,就是通过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孩子们能感觉到老师心中装着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家乡更多的孩子自信地走出大山,而且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他们的心中也始终装着爱。”42岁的王凤华虽然头上已经有了丝丝白发,但是她的笑容,恰如孩子般快乐、明净。

  (注:文内涉及的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