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临时“变法”的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的班是一群“慢”孩子,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像一群在妈妈怀里还没下地的小孩。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开始了,完成基础课程也就是教教材的课时量骤然缩减了一半,孩子们更觉得不适应,我的课上起来也格外费劲。

  这天,要学习《献你一束花》这篇课文,上课伊始,我临时变法。把课堂教学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变成三项学习任务,并赋予不同的积分。每个组有两次向我投石问路的机会,具体的学习方法、形式由自己定。第二、三个任务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打破原组自由结伴。

  任务和规则一宣布,课堂立刻活跃了起来,每个小组同学都积极投入。尤其第二个任务的学习,同学们更兴奋,三三两两,这儿一撮那儿一堆,有时团结一致声音洪亮地朗读,有时愤然地争辩起来,完全没有了慢、散的状态。经过汇报交流,小组间互动修正,集智采择,最终,问题解决了,学习效果很好。

  下课了,平日里不言语、胆小的赵天慧同学突然跑到我面前激动万分地抱住我,还把她的手塞到我的手里,让我感受她小手的冰凉以示理解她的激动和紧张。我无限感慨,我给了她们什么?竟获得这样幸福的回报?我想是生命的意义,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任务驱动使学生学得“有趣”。一个个小的可供选择的任务或目标,激发了孩子们去追逐,去完成,去获得的一种积极性,融入“游戏”般的规则,让他们感到就像是在玩,有趣味,似生活的课堂。正如任瑞坤同学说的:“今天的课很好玩,就像游戏一样,我还想这样上课。”

  分层目标驱动使学生学得“有动力”。把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分别呈现,赋予不同的积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把学习目标进行了分层,使学生意识到每项成就的背后都隐含着为克服困难而要付出的努力,但又使每个学生感觉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这种期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示、评价驱动促进学习“自觉”。展示是孩子们内在的精神需求。评价措施是促进学习的保障。积分、老师的表扬、首肯、赞许都使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动力,这种目标分层任务驱动的方法,正是满足了孩子们展示、分享交流的需要,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学习,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资源,既锻炼了能力,又使学生觉得课堂像探索未知秘密一样令人期待、兴奋。一个个汇报交流就像是一个个生命的宣言,呈现了灵动的气息。

  这种课堂比传统的课堂开放度大,自由选择度大,具有多维度、整合性的特点,能够体现每个学生个体价值,有目标,有任务,有“游戏般”的规则,学生便觉得好玩有趣。在这节课中,学生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伴互助、集智探索、交流质疑,不断将知识处理和转换,“生长”出了新的经验,解决了问题,完成了任务,也自然而然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平等关系。

  这堂课无疑是以“遵守规则,目标达成”为激励,以共享为学习常态,成就了学生的多维度生长。在这样的课堂中,合作共享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成了一种精神。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育英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人物志     下一篇:好课是有余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