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注入发展新活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于一所百年老校来说,学校文化的源头不能遗忘。在展现与张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优秀的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延续并日臻完美,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独特精神并绵延至今的学校,背后必有悠久而强大的文化内核在支撑。这种文化给学校涂上了厚重的“底色”,也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行为和行事风格。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们必须把优秀的文化基因植入师生的心田,给师生好的文化根基,并让他们在传承文化中不断创新,实现更好的发展。

  文化建设首要传承历史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历经百年浪潮而不坠声誉、永葆青春、蒸蒸日上的学校能有几所?苏州市振华中学正是其中之一。学校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晚清,1906年,王谢长达女士创立“振华女子两等小学”。一个小脚老太太,不甘于在家里纳福,她担忧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又追求女子精神与人格独立,一定要以自己的余生为苏州的女子教育奔走,“愤国势之凌夷,怜女界之沉沦”,先是创办放足会,后又兴办女学,校名冠以“振华”,旨在振兴中华。后来,她的长女王季玉学成归国,为继承母志,婉辞各大学之聘,也致力于办女子中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评价振华女中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直至今日,学校仍有传承近百年的校训“诚朴仁勇”,就是强调要诚以待人、朴以自奉、仁以存心、勇以进取。

  如何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让爱国报国的振华精神和“诚朴仁勇”的校训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必须经过潜移默化、天长日久的优秀文化浸润。

  将振华精神和校训精神物化为学校的文化标志。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题写的“振华”校名镌刻在校门的照壁和初三教学楼上;“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铭言悬挂在每一间教室内的国旗两边,同时矗立在校园主干道。步入学校,可以看到文化墙上镌刻着历任校长、校友及各界名人来校的演讲词。每一座教学楼都以校友校董名字命名,如孝通楼、可桢楼、政道楼,讲述着几代振华人的追求,激励学子沿着前贤的足迹前行。

  设置丰富多彩的校本德育课程,彰显课程文化。学校专门编写了校本教材《诚朴仁勇》,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王谢长达女士教育救国的宏愿之志与艰苦卓绝的实践,讲述校董李根源先生抗战期间四修英雄冢的事迹,讲述“一二·九”学生运动领袖校友陆璀对国家的爱与忠诚,让师生对校训精神有具体的认识和真切的体悟。每月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学期一次的演讲比赛、故事会都围绕校训开展。这种文化的血脉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振华师生身上的活力因子。

  文化建设重在融入日常

  文化是内生的,不是外赋的。但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建设仅仅靠传承过去的优良作风还不够,必须面向未来,不断完善更新。如果说爱国报国与“诚朴仁勇”是我们给予学生的文化之根,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哪些文化基因?学校又该以怎样的途径去培养?

  我们希望学生具备质疑精神,目前的教育在这方面欠缺太多。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盛行“标准答案式教育”,热衷于培养听话的“乖孩子”。这种价值取向反映在教学和课堂上,就是知识为本、训练为主、讲解偏多、应试倾向明显。

  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活动,文化建设不能脱离日常的学习活动,否则文化基因就不能自然生长。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将文化建设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

  关注学生的学习文化和教师的教学文化,建设以“探究体验”为特征的苏式智慧课堂。所谓“苏式”,就是延续叶圣陶教学思想的核心,追求“不教之教”;所谓“智慧”,就是课堂中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批判能力,而“探究体验”则是手段和途径。这种学习文化的建设,是培养学生“课前有主动探究意识、课堂能学会如何学习、课后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具体到语文、数学、物理三个学科,学校提出具备“探究体验”特征的基本教学路径:始于体验——创设源于生活的丰富情境,让学生在各类情境中充分体验和感悟;融于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问题驱动——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感悟生成,提升思维能力。课堂只有具备了“始于体验、融于探究、问题驱动”三要素,学生才会把学习作为课堂的根本,不断有新问题提出,不断有质疑,实现提高。

  引导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做真实的研究。在各类研究活动中,学生把来自生活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把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和法律意识融会贯通,以一个小公民的身份对社会问题进行探究,对国家现行法规、政策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养的提升。

  文化建设贵在坚持创新

  创新素养培养的缺失,曾经是中国教育之痛。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也应贵在创新。

  创意活动。学校鼓励教师创新,并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的创造。从自制教具比赛到国家专利发明;从个人创意的教学设计到团队创意的教学微电影制作,学校以教师评价为核心,用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学生的创意活动也逐渐有了气候,从英语情景剧、心理剧、物理小制作、运动会班级入场表演等活动开始,逐渐发展到具有创意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阅读节等。

  创新课程。把校本课程建设成“教师个个能开设,学生人人想学习”的小微课程。主要包括:小微博学课,每门课程4课时,每课时1小时,课题主要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本土情怀、国际视野”4大内容。小微博览课,学生利用网络在线浏览学习本校教师教学视频或专家讲座、专题纪录片等,同时完成相关学习,实现依托网络的自主学习。小微博识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校外的工厂、农村、部队、博物馆、园林和名人故居,学生外出学习携带任务书,完成考察研究任务,撰写调查报告,小组合作完成成果展示。小微课程激活了学校的课程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学生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拓展视域。学校积极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教育现状;同时开展适合初中生的活动,从自制各国美食、展示旅游纪念品,到“模联”活动和境外访学,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主义。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学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真正成就每一位师生。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振华中学校长、国培计划“领航班”首批学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好校长”大讨论     下一篇:放大学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