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铺设腾飞的跑道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一样东西永远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课程研究。学校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都要紧紧围绕课程开发和建设来运转,因为一旦课程变了,课堂就会改变,学生也就会改变。

  根据《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可以把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育人目标归纳为5个特点,一是强化德育为先,二是突出能力培养,三是创新课程内容,四是回归传统,五是培养创新。其中,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课程。由此可见,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依据教情、学情、校情,推进国家课程的优化,而优化的最佳途径就是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的发展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总和,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人内心力量的觉醒。校长要通过课程建设这一载体,充分凝聚和调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发展。而管理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帮助教师理解“为什么要做课程建设”“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然后再与师生一起解决怎么做课程建设的问题。

  满树的花朵,都源于一粒种子。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理解为是在课程的范畴之内,通过大课程观的理念,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统领各项教育活动。所谓的大课程观,即“一育三课”(德育、课堂、课程、课题),具体来说:

  德育增效。我们提出“五化”的要求,即养成教育规范化、劳动教育生活化、主题教育系列化、德育活动体验化、德育课程校本化,在德育课程化的探索和实践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根据德育“五化”的要求和德育课程化的建设思路,学校围绕“行为习惯”和“清洁卫生”两大根本,实施“礼仪道德”和“劳动服务”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培养雅言雅行的素养,学会自律与合作。编写《国际理解教育礼仪读本》校本教材,每周在全校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社会性活动为契机,开发《学生自主管理》课程,实施自主育人,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实现社会性成长。同时,优化学生评价,实施“棕北之星”评价体系,多元评价学生发展。

  课堂提质。近年来,学校依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教方式变革”研究课题,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少讲多练”的课堂教学原则,构建了“一三三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课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课程优化。有选择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如何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发展层次和发展方向的学生需要?这需要做强基础性课程、做实拓展性课程、做优特色课程。

  关于加强基础性课程,由于学校教育重在让基础课程体现出高质量的育人功能,所以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起自信与希望。

  在做实拓展性课程、做优特色课程方面,学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组建了40多个学生社团,对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实施学分制管理。学校还聘请了100多名家长导师成立家长导师团,不仅解决了师资问题,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课题驱动。处于研究状态是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鲜剂。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通过课题带动各学科微型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执行能力,对课程内容的建设能力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在信息化和云端教育的发展趋势下,在知识和体验接受渠道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为什么会留在校园,学校有什么吸引他们的东西。不是教师的权威,也不是传统教育认知的惯性,而是学校能够为学生带来多少创造性体验和培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魏忠说过:当改革无法触动教育时,技术会触动它。我想,领导当今课程教学发展的应该是技术的解放。通过技术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师生的天分,实现年龄、时间、观念、师生的翻转,让教师成为教练,学生成为学者,真正体验基于信息化、现代化、大数据背景下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创造之美。

  课程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根基,也是学校发展的命脉。这条路尽管艰辛,但是充满希望,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抗拒职业交给我们的育人使命,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春暖花开的美好。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棕北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