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模式的双重思考
我们不主张模式论,但主张先有模式。模式是教师转变思想的载体,也是检验教师思想的标准
在石家庄这个教育大市,第二十三中学或许并不是最显眼的。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德智合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温和中坚持,宁静中创新”的办学风格,踏实、低调地追求真正的素质教育。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阵地,一次次听课的经历却让校长苑海生眉头紧蹙——有些学生趴着睡觉,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面对教师提问时鸦雀无声。学生厌学、课堂效率低已成为学校的通病。这不禁让几位校领导陷入了沉思:课堂究竟该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为迷惘中的第二十三中学师生指明了方向。
2013年初,一场指向“学为中心”的课改迅速席卷了学校的课堂,改革从初一年级开始,逐步延伸到初高中两个校区,集全校之力,力争为积弊已久的课堂做一次全方位的矫正手术。
“课改到底需不需要模式?”这是学校在改革前期遇到的第一次重大选择。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学校进行了多次尝试:不用模式,给教师充分的空间,却鲜有人行动;使用模式,总结借鉴成型的经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经过反复实践,学校课改的总设计师、老校长张永宁隐约地感觉到:必须找到一种符合新课改理念、新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与学校实际的模式,作为统领课改的抓手。
“我们不主张模式论,但主张先有模式。模式是教师转变思想的载体,也是检验教师思想的标准。当教师按照模式操作有了深刻理解之后,就可以在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校长苑海生说。
由于两任校长都是数学高级教师,建模首先就从他们最熟悉的数学学科入手。经过几个月的数以百计的听评课和召开研讨会,数学组的“四人互动六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终于浮出水面,并作为课改的总要素向全校推行。然而尚未品尝成功的喜悦,第二个问题又接踵而来:“课改真的可以一种模式走天下吗?”
答案是否定的。很快,张永宁以对课堂模式的深度思考和对学科特点的敏锐感知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在“四人互动六环节”高效课堂模式前面再加一个重要的定语——“学科范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