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李仁甫 让预设富有弹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7-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是所有的预设都能帮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评课时很流行的一句话,“预设痕迹过重”,说明有一种预设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这种预设,往往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的走向,确定了有关观点及其解释的倾向(简称“定向”),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放胆言说的舞台,少有旁逸斜出;确定了课堂上的教学目标、问题以及其他教学任务的数量(简称“定量”),使教师在课堂上走马灯似地赶任务,少有“慢走欣赏”的节奏;确定了课堂教学的程序,确定了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时的序列(简称“定序”),使师生都被裹挟进去,只能向前而不可逆转。这种以定向、定量、定序为特点的预设,我们称之为“硬性预设”。

  什么样的预设才能真正带来无限精彩的生成呢?无论如何预设,一定要考虑到教学现场,如果真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提问、大胆质疑、积极表达、多向交流,他们一定会有所变化,甚至有较大的变化。为了积极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课前预设必须显示出一定的可变性。

  第一是变向,即教学目标、教学问题的走向是可变的,有关观点及其解释的倾向是可变的。特级教师王军执教《归去来兮辞》一课时,有学生忽然插问:“老师,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个好官就行了。你为什么说陶渊明辞官不干,他就拥有高尚的情操呢?”教室里一下子嘈杂起来:“是啊,当官有什么不好。要是所有的好人都自命清高,不去做官,那不是放着官场让贪官占领吗?”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是沉下脸来,对这种发问装聋作哑,还是正视挑战、顺势引导,上一堂动态生成课?王军选择了后者,并有精彩生成。他总结说:“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内在求知需求出发,而不是从僵死的目标出发,才能获得最大的解放——精神的解放。”

  第二是变量,即教学目标、教学问题以及其他教学任务的数量是可变的,可增可减,增什么减什么,都要根据教学现场以及特定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新添了目标,无所谓,因为学生需要的正是教师所要教的;目标少了,也无所谓,因为一课一得是许多名家的教学经验;学生的问题提多了,无所谓,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预设的问题派不上用场了,也无所谓,因为学生懂了教师就不必再讲了。至于其他一般性的教学任务,要敢于舍弃——有舍才有得。

  第三是变序,即课堂上教学的程序是可变的,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时的序列是可变的。教学程序前后相依、环环相扣,容易让教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担忧。同时,过于细密的教学流程,环中有环、套中有套,操作时容易使教师有生硬、别扭之感。因此,程序既要简化,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可变。特别是在关键环节上所设置的话题要有选择性,这样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时的序列就具有可变性。就变序来说,如果我们暂时还不能做到教学程序的可变,至少要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时序列的可变,尽可能多地设计具有选择空间的教学话题——这样的话题往往使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思考积极性提高、表达欲望强烈,而逼仄、僵化的话题会使学生主体性突然萎缩,也会使课堂骤然降温。

  变向、变量、变序昭示着一种新的预设。这种基于学情而随时准备变化、具有弹性的预设,我将其称为“弹性预设”。当然,弹性预设需要教师面对更大的挑战:一定要深度备课,对文本融会贯通,在思考点上建立复杂的关联,这样才能瞻前顾后、左冲右突,既可向前亦可逆转,既可正道直行亦可旁逸斜出,显示出极大的弹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