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承:重视教育实验的哲学博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7-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人说测验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创造的一种玩意儿,骗骗自己罢了。而在他看来,教育测验恰恰是改进教学的一种良好的工具。

  廖世承(1892-1970),上海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中等教育专家,我国最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历任东南大学教授兼附中主任(校长),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主任(校长)等。与陈鹤琴合编出版的《智力测验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智力测验著作。

  廖世承是我国最早获哲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1919年留美回国后,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育科教授,主讲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等新课程,受到学生欢迎。教书不到两个月,廖世承到附属中学担任附中主任,但仍坚持一边教学一边做研究,几乎每年写一册书。1924年,廖世承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两本高师教科书。

  廖世承参与了我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之一——南京高师心理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并在我国率先用智力测验法测验报考的学生和在校生。1921年,他与陈鹤琴在测验基础上合编出版了《智力测验法》一书,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智力测验著作。为推进测验事业、完善测验标准,在廖世承主持下,东南大学附中与中国中等教育协进社合作,编制了初、高中用的各科测验,并组织学生以东大附中为基地,又到江浙两省十多个城市的学校,按编制的测验进行测试,及时将测验情况写成报告予以公布。1925年,廖世承与陈鹤琴合编出版的《测验概要》一书在当时被公认为“测验最简便的用书”。在当时编制的各种测验中,一般只用于个人,而廖世承编制的测验,不但可以用于个人,还可以用于团体,四五十名学生可同时进行;不但用于文化方面学科,还用于道德意识、时事政治。这种测验方法当时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廖氏之团体测验”。美国测验专家麦柯尔评价说:当时中国心理学家编制的各种测验,至少都与美国的水平相当,有的还比美国更优。

  当时也有人对廖世承的教育测验表示不解甚至怀疑,过分相信测验的人,崇拜测验甚至视为一种魔术;反对测验的人,就说测验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创造的一种玩意儿,骗骗自己罢了。廖世承对此持科学的态度,觉得在保证测验对象客观、条件完备、方法科学、标准普遍、结果准确的前提下,教育测验恰恰是改进教学的一种良好的工具,可以辨别智愚、甄别班次、分辨才能、估量成绩、改进教法、诊断优劣、鼓励学业等。

  通过教育测验,廖世承认为,个体差异之所以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环境、遗传与训练有别。廖世承说,一个人每天的生活都受遗传环境两种势力所支配。比如,冬天在校园里看见人家踢足球,有的人见了心喜即行加入,有的人虽表同情却立在旁边看。在一样的环境中可以得到不一样的反应。反应之所以不同,就因为生物机体的组织有不同的关系,遗传在其中占了较大的因素,环境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当然,廖世承也看到了训练对于个体差异的影响。这个对教育的影响极大,廖世承通过许多次测试并结合图表进行分析发现,一个班的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总有几个学生成绩非常好、进步非常快;也总有几个学生成绩非常不好、进展非常慢,所以,让好的、坏的、中庸的学生都得到适当的学习,就必须有一种特殊升班的方法不可。各组学生,应该有时常调动的机会。要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来办理升级留级事宜,没有不失败的。这些理念和实践经过90多年的时间检验发展到今天,仍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国内各种教育主张和改革方案竞相兴起。面对各种主张,廖世承从不人云亦云,主张对新学说、新主张应先搞实验,“实验有效,然后再谋推行”,“从事教育的人,当注意实地研究,不应作趋时论调”。当时,国外的道尔顿制刚介绍到我国的时候,几乎有风行一世的样子,都觉得是百利而无一弊,并攻击班级教学。廖世承在东大附中组织了10余名教师进行比较实验,最后在道尔顿制创造者帕克赫斯特来华之前,他写的实验报告已经出版。廖世承的主要观点是:道尔顿制的特色在“自由与合作”,但根据我国具体条件很难实行;由于受教师、教室、学生、设备、考试成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道尔顿制很难在当时的中国全面铺开。我国班级教学确实有缺点,但也有它的特色。班级教学与被动教学并非是绝对正相关的。分团教学、设计教学、社会化教学,都是班级教学的内容,也都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廖世承通过实验发现,在班级教学中有时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也是异常活跃的;而道尔顿制中的学生也会有潜心研究者、精神散漫者存在,所以不能绝对化。

  当然,廖世承对当时的中学教育也不是全程拥护,并专门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观点与实施主张。他说:一个国家军备的优劣,财富的盈亏,政治的消长,实业的盛衰,文化的升降,与中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中学要把整个的青年作为训练对象,把服务社会、献身国家作为教育训练的目标,使学生增进知识,陶冶情感,养成能力,健全身体。所以,中学教育改造的基本原则是适应国情,整齐划一的制度不易适应各地的特殊情况;中学对于学生的升学与就业要两者兼顾;中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充分发展各个人潜在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最快乐和最有用的人,所以要不断研究、改进工作,从实际出发搞好学生的品行、健康和知识的教育

  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廖世承创办的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在1936年成为教育部指定的全国9所优良中学之一,教育质量与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并驾齐驱。后来无论是做高师学院院长还是做大学副校长,廖世承特别强调教育理论与实践要打成一片。廖世承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在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教育测验及统计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