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道才有“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7-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效课堂是近几年教育系统、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有研究者指出,高效课堂同时具备了效果、效率和效益,即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果的同时,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以及学生学习愿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考查课堂教学高效与否的三个维度: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互相激发的交往过程。

  不难发现,关于高效课堂的定义基本上是围绕“效”字展开的,在效率至上的当下,高效课堂这一教学模式能够红遍大江南北也就不难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选择高效课堂的往往是薄弱学校,致使不少学者和传统名校认为实践高效课堂是“穷人的专利”。其实,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是因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

  新课改呼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操作方式,高效课堂“导学—合作—展示—反馈”的流程设计,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

  但是,真正发挥高效课堂的作用,需要在实践中为其注入更多的创造力。

  郑州市在推行高效课堂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提出了打造“道德课堂”的主张,一种“低碳、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科思维,掌握学科学习规律,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最终重建教与学的关系,明确学习的主体;重建师生关系,从不和谐走向和谐;重建教学的动机、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让教学的动机、行为与结果趋于一致,改变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状态,让师生在课堂上享受快乐,提高生命质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高效课堂的“十八条”,包括教师必备的八大素养和十大行动策略。其中,第一条行动策略就是“让教学回家”,强调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同时,为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回答3个问题: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你怎么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建设高效课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有效到高效,这是课堂教学的“道”,有道,才有“德”。推进高效课堂,就是要让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既体现道德的关怀,又洋溢道德的光芒。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