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童心无须太多花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7-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童心是什么?解读的意义何在?《辞海》解释为“儿童心情,孩子气”。陈鹤琴的理解是:儿童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群、好游戏、好野外生活。童心,还是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意图,以及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解读童心,就如同良医号脉,只有号准脉,方能开准方。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只有读得懂童心,方能真正做到因人因时施教。如何才能读懂童心呢?

  静心观察

  蒙台梭利提出,教师首先是一个观察者。要当好观察者,教师首先需要迈过自己心理上的两道坎:一是认为“只听只看不说不做,就是不作为不称职”;二是“他肯定想……”的主观推断胜于静观其变的耐心等待。其次,无论是随机观察,还是有意观察,我们都需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只是前者是伴随观察行为的即时确定。第三,观察需要技巧,比如站位不可太近或太正向,眼神不可长时间盯视……总之,应尽量不要让孩子察觉你在刻意观察他。第四,观察,就是仔细听、认真看。仔细听,表现为除了听其话,更要听其“音”;认真看,表现为除了看举止神情,还要看其作品以及与谁(或什么东西)互动。

  白描记录

  记录,可以伴随观察同时进行,也可以在观察后追忆进行。记录,最需要的是客观真实、翔实,我们称之为白描。

  白描怎么写?

  请看这个案例:“9月25日,这是个宝宝班的男孩,两周岁7个月零8天,上一周的一个下午才来。刚来时,带他到班上,他马上与其他孩子融在一起。可是,从第二天开始,他就拿着从家里带来的浴巾不放,而且一直是嘴巴咬着浴巾,叫他收起来,他会哭得跳脚……”这是个纯文字记录的案例,除此之外,还有表格加文字,影像加文字,平面图加文字等不同的记录方式。不管何种方式,有两点基本要求必须做到:第一,不加任何主观臆断的事实描述,力求再现场景,避免使用如“似乎”、“也许”、“我想”、“他将放弃”之类带有猜测或判断性词句;第二,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记录每个细节,无遗漏。

  倾听对话

  许多时候,我们很难看明白孩子,这时找机会与幼儿对话,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要与孩子对上话,必须讲究方法,我们采用比较多的方法有:一是在观察时与孩子一起玩,玩到获得信任后的随聊。二是事后征得孩子同意后一起看照片或录像回放等,总之,必须能把孩子重新“带”到具体的场景中。一旦与孩子对上话,就需要教师表现出如下倾听行为:放下手头的任何工作,身体正对孩子、眼睛注视他们,必要时抚摸孩子或“哦”、“真的啊”等简短应和。

  精准解读

  至此,我们可以着手解读孩子,并作出有理有据的判断。这时的教师,谁的理论储备多,谁的幼儿发展常模多,谁的解读就更精准。比如上述案例的提供者龚老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11年教龄,会看书、喜欢观察解读孩子。她的做法是借助理论寻找到问题所属的范畴、孩子的发展等方面,而后再参照常模作出判断。

  由此,我们可以这么分析,“男孩第一次上幼儿园,离开了他熟悉的一切,刚来的下午比较新奇顾不得想那么多,第二天新奇过后,陌生感开始抬头。所以,从家里带来的浴巾成为唯一能给他带来安慰的东西。”通过对理论的理解及对现象的分析,教师读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于是,我们理解并尊重他的需要,高兴抱就抱吧,时不时地给他一个笑脸,带他找相同,与家里相同的东西,与他身上相同的……假以时日,陌生感消失了,他的心就被“俘虏”了。

  童心解读如此: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你没有看见他;当你关注行为后面的意图,你开始看他;当你关心他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看见他了,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也是生命与生命相遇了!当两个生命相遇的时候,爱就发生了。我的心,被触动了,解读童心的过程,正是如此,是真正的爱产生、传递并弥漫的过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