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立魂”成为共识 ——访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文体局副局长戴红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7-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看起来有些瘦弱的戴红燕,做起事情来认真、干练,且非常有序。有人通常认为这是一种能力,但在戴红燕看来,这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让她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迎刃有余。从一线教师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的她,一直热衷于教学业务,所以,深入学校听课、观课,成了她工作的常态。

  一路走来,戴红燕对自己每天面对的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和落脚点在课堂。只有让课堂成为体现民主、合作、探究、共生等教学因素的平台,才能让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受幸福。她曾多次在全区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才是通向幸福教育的最佳路径。她相信学生真正做主人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点燃者和辅助者,能够准确自我定位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课改改到深处是积淀文化,让课堂彰显一种文化底色,让课堂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源头活水。”戴红燕希望通过课改让“文化立魂”成为全区教育人的共识。

  

  中国教师报:区域课改整体推进一年以来,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戴红燕:我感触最深的变化有两点。一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不一样了。如今每到一所学校,无论课堂上,还是校园里,看到孩子们自信、阳光和快乐地生活学习,教师们脸上满是幸福灿烂的笑容,尤其是农村学校,这种变化更加明显。二是与校长们见面时,他们不再一味地向我抱怨学校面临的难题,更多是分享学校的经验、创意,以及身边发生的故事和案例。经开区一直在提倡“幸福教育”,让教师在教育中感受幸福,让学生在幸福中享受教育,我认为高效课堂正是我们走向幸福教育的一条最佳的路径。

  

  中国教师报:据我了解,经开区的“学本教研”在区域课改整体推进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戴红燕:我们把研究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教研称之为“学本教研”。它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找准成长点——基于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建立同伴互助式的教师自组织和学校间的学术共同体或学习共同体,使学校的办学行为与教师的教育行为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状态”;找准着力点——基于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不断强化广大教师的问题意识、课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找准切入点——基于教学反思的自观课研究。所谓自观课,就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用录像、手机记录下来,课后反复播放观看,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找准落脚点——基于聚焦学习的校本教研。即所有的教研科研都聚焦学生的学习,通过研究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品性、能力、情感、态度、观念等;最后是找准强化点——基于教研效果的任务驱动。确保真教研,求实效。

  

  中国教师报:能描述一下您心目中的好课堂吗?

  戴红燕:好的课堂一定是育人为本的课堂,而育人为本的课堂文化应当坚持对人的尊重,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动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主动性发挥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实现教师、学生、文化三者之间的多层交流互动。我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学校的课堂存在活力度有余、参与度不足、探索度不够等问题。“活力度有余”是指小组成员之间互动的次数比较多,但从交流、展示与点评等环节上看,仅仅局限于某几个学生,这恰恰说明了“参与度不足”,出现了我们说的“组霸”。“探索度不够”,主要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价值不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益,构建课堂文化,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提高效益的法宝是什么?小组建设、良性沟通、交流互动都是手段,真正的法宝就是投入我们的情感与责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人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注视的目光,引导他们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

  

  中国教师报:有人说,教师强则学校强,则课堂兴。如何让广大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课改状态,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转变?

  戴红燕: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课改能否成功取决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常常看到:学校没变,学生没变,教材也没变,只是换了一个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别。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培育方面,我们不遗余力,倡导“人人都是教研员”的理念,号召各校努力培养、挖掘本校教师资源,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要求人人有课题,个个有项目,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课改不是明白了才去行动,而是只有行动了才会明白。在区域课改整体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全员参与,杜绝部分教师等待观望、浅尝辄止的心态。

  

  中国教师报:您一直倡导学校要重视“文化立魂”。如今,“一校一品”已经成为经开区不少学校的显著特点,每一所学校结合自己实际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那么,您对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戴红燕:学校是塑造灵魂的殿堂,在经开区,“文化立魂”早已成为共识。学校育人,实质上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优秀的文化塑造人,让师生共同成长为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民族道义、世界意识的人。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口号盛行,缺乏操作性。理念与口号都是纸上谈兵,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大而不实,要么表行不一。二是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学校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没有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去展开,今天模仿这个,明天模仿那个,不伦不类。三是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面子”上的东西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内涵”才能有实际的意义,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四是随意更改,缺乏传承性。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文化是一种传统,是一种积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因领导换届造成割裂。我们一直提醒各学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这些误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