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李仁甫 裸读功夫兴味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主办方要求参赛选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备课,手头没有任何外在的资料可以参考,只有一个并非选自课本的陌生文本。于是,有的教师对文本理解得半生不熟,着实历经了一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痛苦过程;然而,也有的教师凝神阅读、细心揣摩,自由出入于文本之中,似乎早已习惯于不参考任何外在资料的备课。显然,前者对教学参考资料有严重的依赖感,后者则在文本解读上拥有独立的处理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能否不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是否具有裸读文本的能力,这是考量一个语文教师备课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当然,依靠一些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备课辅助,借鉴一点他人的研究成果完善自我,这些做法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一定要在裸读文本上下足功夫。

  所谓裸读,就是教师先不参考任何教学资料,直接与文本对话,不让既有的见解和结论影响自己。这种阅读,实际上就是无遮蔽、无污染的阅读。在裸读过程中,文本在教师眼中处于原生状态,教师在文本面前也保持着原始感受。

  裸读可以内化文本。庖丁解牛就是靠“内化”才“进乎技矣”。文本如同庖丁面前的牛,如果教师仅仅依靠贩卖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说法去上课,只对文本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不是细腻、深刻地体验一番,那么此时的教师只处于“所见无非牛者”的最低境界;教师的至高境界应该是“目无全牛”,即不断与文本“神遇”,逐渐洞见文本堂奥,最终内化文本,从而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比如,庄子的《逍遥游》一文非常深奥,我曾先后裸读十几遍,才从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的几个片段中发现一个关键字——“笑”。这个“笑”字恰好有3个,并分布于全文的3个自然段之中。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将交流、讨论聚焦于3个“笑”字,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贯串起来,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裸读可以赢得对话资格。裸读并非终点,裸读之后往往要参考大量的教学资料。本质上,参考教学资料就是与教学资料及其编写者对话。配合教材发放的教学参考书、名师的教案或教学实录、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这些都是教师潜在的对话者。要想获得对话的资格,教师首先要成为文本的裸读者。通过裸读,教师能够形成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唯有立足于自我体验,才能在与他者的对话中升华完善自己。在裸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我先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等句子读出海子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可是经过反复阅读,我逐渐推翻了这种看法——我发现,海子正是厌弃世俗生活才决定“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容易给人误解的短语“粮食和蔬菜”,其实并不必然是世俗生活的意象,它们也可以是超凡脱俗的象征——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便是明证之一。后来,我参考其他资料,发现几乎全如我此前的误解,而这些误解正是缘于没有把“粮食和蔬菜”这样的意象置于上下文中,犯了先入为主、脱离语境的错误。

  裸读可以产生教学智慧。在课堂上,为什么有的教师风度翩翩,手里只有简要的教案,课件只有简单的几张,却能大道至简、不断生成?为什么有的教师镇定自若,敢于让学生提问甚至质疑,敢于让学生大胆言说、尽情展开,还能自信地直面踢过来的“任意球”?原因自然有许多,但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就是教师此前在裸读文本上下过功夫,从而对文本烂熟于心、了如指掌。相反,有的教师不注重裸读功夫,浮光掠影地阅读文本后,就迫不及待地拨打“求助热线”,不是从教学参考书里搬救兵,就是到同事电脑里拷资料。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是站不稳的,经不起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为了挥洒自如、避免尴尬,教师最好通过裸读文本赢得教学智慧。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裸读功夫呢?

  首先是勾画要点。教师裸读时,要“笔不离手”,发现不顺处、不解处打个问号,发现精彩处打个惊叹号,发现难读字、易错字、重要词语加上重点标记。这是把自己对文本最原始的感受记录下来。

  其次是尝试解读。遇到不顺处,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遇到不解处,一遍遍仔细揣摩;遇到精彩处,反复品味。这是将自己的个性理解原生态地呈现出来。

  最后是专业聚焦。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如何写的、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难点、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弄不懂、哪些地方学生可能质疑……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边读边问,让自己原汁原味的构思逐步凸显出来,课堂预设由此完成。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从知本走向能本     下一篇:作文教学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