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抽象的数学问题有时可以转化为直观的生活实践。面对这类问题,教师不妨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联想、比较、总结等方法展开课堂学习,让他们的思维潜力在实践中慢慢地被激发出来。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寄过信吗?说说自己是怎样寄信的。

  生:把邮票贴到信封上,送到邮局去寄。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邮票。

  (教师课件出示不同图案、不同面值的邮票)

  师:邮票是邮资的凭证。那么,应该如何付邮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知识学习

  (教师课件出示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规定)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首重、续重、本埠、外埠、计费单位、资费标准等词语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首重指信件在100克以内,续重指信件在101克到2000克之间。

  生2:本埠指本地,外埠指外地。

  生3:信件邮寄到本地的计费单位是0.8元,外地是1.2元。

  生4:资料上说,“首重100克以内,每20克为一个计费单位”,这就是说,信件超过20克不到40克时,需要两个计费单位。

  ……

  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 要邮寄一封不到20克的信,寄信地址在市区内,怎样贴邮票呢?

  2. 如果要邮寄45克的信,寄往外地,又应该怎样贴邮票呢?

  生1:第一个问题,信件贴0.8元邮票就可以了。

  生2:第二个问题,信件是寄往外地的,需要贴1.2元的邮票。

  生3:我觉得你的说法有问题。45克是40克+5克,应该是3个计费单位,所以应该贴3.6元的邮票(1.2×3=3.6)。

  生2:你说得很有道理,是我没有考虑周全。

  师: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确定邮寄费用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生1:信件的重量是一个因素,要考虑是否超过100克,如果在100克以内,还要考虑包含几个计费单位。

  生2:邮递范围也是一个因素,因为本地与外埠的资费标准不同。

  深度探究

  师:如果邮寄不超过100克的信件,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种邮票,看看需要多大的面值。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设计方案)

  生1:如果在本市邮寄,100克的信件最多需要4元(0.8×5=4),但是3张1.2元的邮票只有3.6元,所以不能满足邮寄要求。当然,0.8元的邮票就更不可能满足要求了。

  生2:3.6元与4元之间差0.4元,所以应该设计一张面值为1.6元(1.2+0.4=1.6)的邮票才能满足要求。

  生3:如果寄往外地,100克的信件需要6元(1.2×5=6),贴两张1.2元的邮票,还需要一张3.6元(6-1.2×2=3.6)的邮票。

  生4:我觉得面值可以更小一点,因为可以贴3张邮票,所以设计一张面值为2元的邮票就可以了。寄到本市的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设计一张面值为1.4元的邮票,贴两张,再加一张1.2元的邮票就可以了。

  ……

  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设计方法,实在太棒了。那么我们再思考一下,确定贴多少面值的邮票,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1:先要明确100克以内的信件资费有几种可能。

  生2:可以划分为1克至20克、21克至40克、41克至60克、61克至80克、81克至100克几个区间。

  (学生确定各区间内本市与外地的邮费)

  师:在实际生活中,为了方便机器检信,一封信件最多可以贴4张邮票。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 100克以内的信件,0.8元与1.2元的邮票能否满足,是否需要其他面值的邮票?

  2. 如果我们要寄超过100克的信件,还需要设计哪些面值的邮票?

  3. 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方便、实用等角度进行考虑,请给出你认为最合理的邮票面值设计方案。

  (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各自的设计方案,最后在大展示环节集中展示。展示过程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数字计算以及简单的统筹安排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知识讲授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抽象的数学理论也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内容,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这节课上,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抛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中的矛盾与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继而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在最后的问题讨论环节,教师分层次设计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拓展性,但是潜能生经过适当的提醒,也可以解决;第三个问题属于综合实践性问题,对一般学生而言可能比较困难,但这类问题不仅为优等生提供了舞台,也为小组合作提供了契机,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分析并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提升思维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