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应“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的成长方式不单单依靠课堂和作业。顺应孩子的天性,为这些“种子”的发芽创设良好的、自然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恰恰是校长应做的事情。
做校长十几年来,我最喜欢别人叫我“孩子王”。的确,我就是一个带着1800多个孩子一起嬉戏、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孩子王”。与这些孩子相处,我感受到了职业的幸福,从儿童视角出发,发现孩子其实与大人一样,是人格独立、情感丰富、蕴含无限可能的人。作为校长,我发现他们又有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一面,他们具有独特的原性思维、灵性思维、直觉思维和纯粹思维,在感知世界、感知未来、感知自己时,有独特的看法与做法。
根据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特点,教育他们、理解他们、发现他们、激励他们、引导他们,而不是简单地强加或命令,甚至是一意孤行地塑造。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这样就能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利用儿童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完整性,在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引导和培养。
科学的“玩”就是科学的“学”
孩子天性爱玩。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醉人的花香,迷人的虫鸟,刺激的游戏,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小孩有玩的权利,玩就是他们本来的生活方式。
在我刚做校长时,面对着这样的一种现实:考试排名是流行的做法。当我借助新课改的春风抓课堂教学改革,严禁教师布置大量无效的作业时,我遭到了教师们的反对。“您不让我布置更多的作业,不让学生进行训练,考试成绩差了怎么办?不影响我的奖金吗?不影响我的职称吗?”一位骨干教师向我提出“抗议”。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家长也不同意我的做法。“校长,小孩回家没有作业,他们就会到处玩,就会上网。他们不做作业,学习成绩就会不好,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初中。校长,您能负这个责吗?”
面对教师和家长的质疑,我选择了用行动来回答。我始终认为,儿童的成长方式和途径不单单是依靠课堂和作业,尤其是简单、重复、无效的作业。玩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方式。基于此,我不仅在作业量上进行了严格控制,还对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了缩减,把孩子引导到大自然,引导到社会,让他们尽情地去玩,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由此,他们体验社会、观察自然、感悟世界的时间和机会就多了。因此,我和同事们设计了许多社会调查活动,孩子在这些活动中,表面上看是在“玩”,实际上,通过这样的形式,孩子们进步了,既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实践证明,科学地“玩”就是科学地“学”。孩子放学后“放纸鸢”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多,进步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把孩子当作一颗“种子”
辛弃疾的诗词这样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孩子的天性本来就不同,他们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着的完整个体,有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孩子身上这一自然发展的神奇力量,促使自身不断发展,这种独特的与生俱来的力量就是孩子的个性。在实践中,我们时常能发现爱好“锄豆”的孩子,发现喜欢“织鸡笼”的孩子,也能发现“无赖”“剥莲蓬”的孩子。面对这些充满个性、能力各异的孩子,我仿佛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每每陶醉其中。作为校长,我把孩子这样的天性当作“种子”,我就是要为这些“种子”的发芽创设良好的、自然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这些条件就是温暖的阳光、充足的水分、合适的肥料、及时的灌溉与细心的杀虫。只有这样,这些“种子”才能生根、破土、发芽、开枝、散叶,最后结出累累硕果。
为此,我在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既有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也有孩子生活实际的再现,涵盖了认知、情感、实践、探究等多个领域,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等几十个科目。每周四下午,这些课程成为孩子个性舒展的绝佳大舞台。喜欢“锄豆”的在“溪东”,喜欢“织鸡笼”的在“溪头”,喜欢空想的“无赖小儿”就去“剥莲蓬”。每个孩子都有他喜欢的课程,每个孩子都有他展示才华的舞台,每个孩子都有他舒展心灵的空间,这是一副多美的画卷!在这样的画卷里,孩子不是教师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和泥,他们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个性和潜能。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翁仔是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家长对此心痛万分,束手无策;静怡天真可爱,能唱出动听的歌曲,跳出优美的舞蹈,但就是学习成绩差,家长一样头痛不已。
这样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不是少数。他们在家长、社会的认知里就是学习差的孩子。果真如此吗?杜威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都建立在他原始本能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是他们本能发展的过程。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只不过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因人而异罢了。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会学有所长。对于翁仔这样的孩子,我们扬长避短,经过观察,发现翁仔虽然计算能力和阅读能力暂时落后,但是他的空间构图能力却比其他同龄孩子要强许多。于是,我与翁仔的家长商量,在学科上降低对翁仔的要求,在绘画上给他创造更多的空间。经过努力,翁仔的美术作品多次获奖,空间创作潜能也得到充分地挖掘。最令我开心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翁仔的事例告诉我:天性是孩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孩子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个性、基础等因素,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中的启发者、助推者,而不是压制者和强制者。我们要相信,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调皮是孩子的另一个名字
作为校长,时常听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的抱怨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校长,打扫卫生的时候,这个学生居然和同学抓蚂蚁去了。”这是班主任常对我“诉说”的问题。
“校长,明明我反复讲了许多次,可他偏偏不听话,作业没有做完就跑出去玩了。”“校长,我真是被孩子气死了!说了许多遍,他就是不听话,又动手打人了!”这是许多家长常向我“诉说”的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都指向一点,那就是孩子不听话、很调皮。其实,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许多人认为自己都是充满爱和关怀的,尤其是做父母和当教师的。而实际情况呢?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我们真的是在关心孩子吗?我们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喜欢玩吗?我们不也是很调皮吗?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与指责。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一定要记住:调皮是孩子的另一个名字。
为了更好地教育、引导孩子,家校沟通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有效途径。“校长,我把孩子送到您的学校,一是冲着学校的名气,二是希望孩子考个高分将来能上重点中学。您这样每天让孩子回家做家务,能学到东西吗?再说了,我家有保姆,不用孩子做家务。”这是3年前一个家长对我的“投诉”。
当时,我在学校开展“三个一”活动——规定孩子回家完成三项作业:一次家务劳动,一次校园生活汇报,一次亲自读书。这“三个一”活动,目的是锻炼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家务劳动这一项,主要针对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设立的。这项活动,家长由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的接受和赞同,我们花了将近半个学期的时间。如今,孩子们回到家,主动打扫卫生、收拾碗筷,整理衣柜、擦洗家具,他们的习惯越来越好,品行也越来越高。当孩子们开始“当家”后,他们身上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我开心,家长们也开心。如今,家务劳动成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是孩子的,校长是为孩子的存在而存在的。在工作中,我通过建立以孩子为中心的学校文化、以孩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孩子为中心的对话方式,尊重儿童天性;在工作中,我尊重孩子、关爱孩子,让他们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成长。顺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与他们和谐相处,这一过程恰恰是校长应该完成的使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