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走向更高层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8-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效课堂应该由侧重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转变为研究如何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许多学校并没有认识到高效课堂的更高层次和真正意义,仅仅将改革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流程、手段等方面。实际上,高效课堂已经在多个方面完成了创新和拓展——

  从教学走向教育。高效课堂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而独特的发展为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空,实现教学效益与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消极局面。但是,高效课堂又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概念,更应该由教学走向教育,由原来侧重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转变为如何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效课堂的主要任务,研究如何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从学校走向社会。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校教育也是社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效课堂的理念不应该局限于教室,更应该走向校园、走向社会,使高效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学校可以通过“高效课堂开放日”“家校合作互动日”“学生社会活动日”等形式,将高效课堂的育人理念、方法、行为、成果等让家庭、社会了解;学校还可以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打造学校教育引领、家庭教育配合、社会教育协助的良好环境,实现高效课堂的理想追求,让社会成为更大的课堂。

  从制度走向文化。在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期,许多学校为了保证改革的有效实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规范教师必须按照“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制度对推动高效课堂改革的有效开展起到了规范和引领作用,但制度毕竟是一种约束,是一种强加于教师、学生身上的“负担”。新课改发展到今天,学校应该将高效课堂的相关制度内化为学校的文化建设,通过学校文化的影响与发展,让高效课堂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让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如此,主动开展学习、研究、反思将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高效课堂建设也将由原来的“要求教师、学生去做”,变成“教师、学生要求去做”。由制度约束走向文化熏陶,将是高效课堂理念在学校教育层面的全面发展与全面深化。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