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沈河区:让教育发散“智慧之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9-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别人尚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时,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就已经开通沈河教育网;当别人纷纷开设教育网络,沈河区已经着手建立“智慧教育”系统,并将这一系统接入沈阳市“智慧城市”系统,推动整个城市的快速发展。作为沈阳市的中心城区,沈河区不仅用智慧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师生带来了独特的教与学的体验,更为一座城市的综合发展献智献力。

  □ 本报记者 黄 浩 □ 林 樯 □ 特约记者 姜晓光

  在教育云服务、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支撑下,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时间表已经越来越近——未来,类似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正在探索的“智慧教育”中的特写画面,极有可能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学生王小明的一天是从一条来自学校的温馨提示开始的——悦耳的APP铃声将王小明唤起,他凭借电子学生证进入校园,走进教室,他坐在数字触摸书桌前,点击浏览新闻,准备第一节课的分组讨论素材;教师上场后,在数字黑板上给出当天的学习主题,王小明和同学利用数字触摸书桌下载相关资料后开始讨论;阅读时间,他可以利用图书馆借阅系统,查看借阅历史,并得到系统为他定制的书目;下午,在学校的“创客空间”,王小明可以尽情探索无人机与3D打印的奥秘;放学后,他当天在学校的所有活动都将集中到电子学生证,相关系统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将个性化预习和复习方案推送给他和父母……

  在未来的沈河区,如此“先进”的学校可不只有文艺路第二小学一所,依托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教育”系统,沈河区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生活服务,打破传统教室的边界,建立一个立体化学习型网络,让学习变得有趣、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学生变得智慧,这就是沈河区正在探索的“智慧教育”之路。在沈河区教育局局长侯德安看来,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智慧教育”系统,他所倡导的“适合的教育”这一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地。

  步入教育“大数据时代”

  为什么是沈河区?

  自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国家智慧城区试点区以来,沈河区委、区政府以践行“幸福沈河,智慧沈河”为宗旨,推出了“高标准建设数字校园,构建数字化应用体系,创新信息化服务机制,启动创客教育实践研究,实施数字校园提升工程”五大举措,确保到2017年,沈河教育“不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且达到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助推智慧沈河的创建”。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是2020年。沈河区的“自信”从何而来?来自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与人才优势。

  早在2000年,该区就开始探索教育信息化。据沈河区电化教育馆馆长崔国胜介绍,“在别人尚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时”,沈河区就已经开通沈河教育网,建成辽宁省第一个县域独立教育网站。在此基础上,沈河区搭建了网上办公平台,并依托网站建设了网络科研和培训系统。同时,该区还开通沈河教育数字电视台,推出“E讲堂”、“名师课堂”等节目。2014年,沈河区全面启动数字校园建设,到今年年底,区内所有学校将建成沈阳市二星级标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阶段的8所集团校、7所高中及部分“智慧教育”试点校,将建成三星级标准数字校园。

  “沈河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仅在沈阳市首屈一指,在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都是一流的。沈河区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理应成为沈阳教育的领军和示范。”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艳到沈河区调研后评价道。

  两年前,沈河区获批国家智慧城区试点,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投入1个多亿,开始了更为系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区域教育“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与监控中心”和“公共服务云平台”已经基本建设完成。这个被称为“两中心一平台”的系统工程正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位于沈河电教馆的云数据中心集纳了区域内所有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与存储设备,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全部由馆内工作人员统一维护,学校不必再单独购买服务器与分派专人管理,只需登录分配的账号便可共享优质资源,并在数字平台上进行互动。

  “学校人手紧张,而信息技术又较专业,以前遇到问题只能找物理教师解决,统一管理后,减少了许多麻烦。”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校长葛海丰说。

  云数据中心将市区校网络连接在一起,公共服务云平台则为各类教育公共服务提供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统一接口、统一数据,智慧校园的管理、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的评估及智慧家长的参与,全部基于云数据中心与云平台的大数据支撑。

  “集群式建设、管理和全面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办公系统和家校互联平台,将为教育科学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提供支持。未来,我们将逐步实现区域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全过程的智慧化。”沈河区教育局局长侯德安说。

  信息化拓宽了学习的时空

  教师重复与低效劳动带来严重的职业倦怠、校际之间交流不通畅、教研培训难以满足大多数教师需求、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广泛传播、校园网络管理安全性差、信息“僵尸”和“孤岛”大量存在……对于许多区域而言,这些问题依旧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但在如今的沈河区,得益于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升级,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是一所拥有5个校区的集团学校,部分校区相距较远。因为交通成本、时间成本过大,开会、教研和述职曾经是让校长田冬十分头疼的问题。但自从学校自建局域网、打造视频录播教室等一系列信息化举措推出后,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学校自建的“迷你云”里储存了大量资料,其中以学科与年级分类的教学资料最丰富。例如,国内名师名家授课资料精选、教研最新成果、学科骨干名案、校园文化艺术示范素材等,任一校区的教师都可以直接点击访问,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资源库。“云”的高频使用,使优质资源在校内不再成为稀缺品。

  “不用担心忘记带U盘,也不怕电脑中毒,更无须半夜到处上网找名师讲座视频和课件。”一位教师高兴地说。

  为加强各校区之间的联系,通过视频设备,各校区的述职、会议可以直接在远程会议室进行;为了提升薄弱校区的师资力量,每个校区的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录播教室观看总校区名师授课,并同时向名师提问。

  目前,沈河区所有集团校都配备了这套系统,涉及几十个校区。

  “信息技术的使用,让集团化办学‘合得稳’‘走得快’,很大程度上破解了传统的封闭、单一的管理难题;拓宽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升了学校的教书育人质量。”田冬说。

  沈河区学校享受到的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还不止这些。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通过“云存储”和“云计算”,构建了以“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智慧家校”为子页的“智慧校园”系统。该校在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平板电脑与电子柜,平板电脑既能统一发布信息,又能供学生自行上传展示班级的班训、班歌、班规等信息。同时,电子柜作为智能化学习用品的储存设备,为该校探索“走班制”教学提供了硬件基础。

  沈阳市第七中学是辽宁省老牌名校,该校借助云平台开发了一套成绩管理系统,可以对学生历次模拟考试成绩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比较,一目了然。

  “成绩管理系统不是对学生进行排名,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判断对某个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学校副校长王浩介绍,这套系统已经被电教馆应用于全区学校考试成绩的管理。

  “在未来,这套系统甚至能将每个学生经常犯错的知识点记录下来,教师可以针对某些知识点自行录制教学视频,在‘智慧教育’APP中对家长进行个性化推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学校副校长曾柯补充道。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受益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和教研员。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翠珍坦言,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都能凭借学业分析大数据系统,对区内任何学生和任何一课的教学进行精确的分析。通过各校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包和课堂实录,教研员就能了解每位教师的预习准备、教学手段、资源运用及课后辅导工作,并在网络平台上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诊断学科“盲点”,清理教学“死角”。

  不过在未来,更为普遍的应用或许是每所学校正在建设的“未来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因为“智慧校园”系统的支撑,学生人手一台IPad,自主完成总结知识点和梳理考点的工作;教师通过终端接收相关数据,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智慧教育’系统将推动课堂教学更高效,也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更多展示的空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沈河区电教馆学科整合教研室主任韩畅说。

  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沈河教育人正在打造一张立体式教育信息网络。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性与实用性,也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宜早不宜迟”,落后就有可能被淘汰。

  “智慧教育”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

  “智慧教育”系统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投入,但又不仅仅是金钱能解决的,还需要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主政者与教师助推。

  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为了迎检,“一切只为提升教育质量,提高育人水平”。侯德安与沈河区教育人深信,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技术进步会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培养一批具备“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等互联网精神的人才是核心。

  为了培养具有信息化能力与思维的教师,沈河区多年来依托电化教育馆与教师进修学校,对区域内的教师进行旨在提高专业化水平,适应教育现代化需求的全员性、持续性培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