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镇上弄小学 熊照才:苗岭深处启蒙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他是苗族人,在中越边境线的深山学校里教书育人31年,其中前15年是代课教师,每个月拿着三四十元钱的工资。转为公办教师后,他基本上都在“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工作,一个人撑起苗岭学子的一片天。今年教师节前夕,他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他就是云南省麻栗坡县董干镇马林村上弄小学教师熊照才。

  云南省麻栗坡县最为外界所熟知的,恐怕就是老山战役了。老山战役主战场就在麻栗坡县境内,当年麻栗坡几万军民齐上阵,为前线部队肩挑马驮运送军需给养。战后,“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感召全中国。

  熊照才所在的麻栗坡县董干镇马林村上弄小学,就在中越边境线上,距校门口500米处的山脚下,立着中越边境409号界碑。

  从麻栗坡县城驱车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和晕眩后,在一条砂石路的拐角处,一面迎风招展的国旗告诉我们——上弄小学到了!

  小小的校园顺着山势分为上下两层,下面是操场,上面是校舍。整个校园占地不过四五百平方米,但是十分整洁,操场、教室、厕所,每一个角落都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杂物。几个小小的花坛里,常青树郁郁葱葱,大红花、小红花、芭蕉花竞相开放。这方整洁的校园,与围墙外茅草疯长、山路崎岖的杂乱相比,仿佛世外净土。

  55岁的熊照才站在高高的校门口,指着不远处的大山,告诉记者哪里是中国和越南的领土分界处,山上哪里还埋有当年战后留下的地雷,哪座山上中草药较多。他憨憨地搓着黝黑的手掌,说:“这片大山就像我的手掌,山上的一树一木一村一户,我都晓得的,就是书上说的了如指掌吧。”

  熊老师来了,村民就像吃了秤砣定了心

  熊照才是土生土长的苗族人,自小就在董干镇马崩村坪上组生活。这里是苗族聚居村,当时全村只有熊照才一个人读到高中,算是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1981年7月,熊照才高考落榜回家务农。1984年,麻栗坡县开始普及初等教育。由于师资紧缺,当时远离集镇的村完小基本都是“一师一校”的配置,很难招到教师。熊照才理所当然地被村委会请到马崩小学代课,这一代就是15年。

  这15年间,熊照才先后在花地坪小学、麻栗堡小学、马崩村坪上小学代课,1999年10月转为正式在编教师。从2003年9月至今,熊照才一直在现在的上弄小学任教。

  上弄小学招生范围是周边6个苗族村,隔年招生,即头年只招一年级三年级的学生,第二年不招生,孩子升入二年级四年级,学校长期保持两个班,采取复式教学。目前学校只有二年级四年级,一共40多名学生。

  上弄小学的校舍,其实就是两间教室,教室两边各有一排狭小的平房,左边依次是熊照才的办公室兼宿舍、学校厨房;右边有一间平房和男、女厕所。操场和教室之间靠着几级水泥台阶相通。

  熊照才的房间不足10平方米,隔成里外两间。里间一张床占据了大半个房间,剩下的一点空间里靠墙围摆了3张书桌,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学生的作业本等。熊照才就在床和书桌之间将近一个平方米的空间里办公,转身都比较难。外间靠墙摆放着两张沙发,上面细心地铺上了墨绿色的盖布。这里是接待室,有客人、学生家长来时,就在这间屋子说话。

  房间实在太小,我们想给熊照才拍张工作照,可“办公室”里坐下他一个人后,别人就挤不进去了。无奈之间,我们只好从窗户外往里给他拍照。

  多年来,熊照才周一至周五雷打不动都会在学校,周末偶尔回家一趟。一个人教两个班,白天要轮班上课,晚上要批改作业,一天几门课下来仅学生作业就有一两百本。每天下午3点放学后,孩子们都走了,空荡荡的校园就剩下熊照才一个人,他就开始备课、批改作业。回忆起当年的不易,熊照才眼眶湿润了。

  “农村人每天10点多就睡了。每天半夜醒来,看到熊老师房间的灯还亮着,我们就知道他还在批改作业。”村民王林才的家就在学校的后山坡上,他家的窗户正好对着熊老师房间的窗户。他说,前几年熊老师睡得更晚,一般是凌晨两三点钟。这两年稍微早些了,一般12点灯就灭了。“有熊老师这样负责任的教师,我们把娃娃交给他就放心了。”王林才说。

  村民王声和的儿子和孙子都在熊照才手下念过书,这位曾经的县人大代表非常赞同王林才的说法,他说:“在熊老师来之前,我们这所村小每一两年就换个教师,走马灯似的。熊老师来了,我们老百姓就像吃了秤砣定了心。”

  31年来,熊照才就像扎在泥土里的老山石,牢牢扎根不移位,基本上都是一个人负责一所学校,条件艰苦,生活清苦。

  记者问,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不去个条件好一点或教师多一点的学校?

  熊照才说,苗家娃娃一开始不懂普通话,汉族教师也不懂苗家话,需要苗族教师自己教。“到哪里都是教书,我是苗族人,苗族同胞需要我,如果我教不好我们苗家的娃娃,我就对不住苗族人,也对不住自己。”

  更让记者动容的是,当得知熊照才因为普通话等级不过关,到现在职称都只是小学一级教师时,问他为什么不向组织提出来请求照顾。他说:“干工作是给自己干的,不是给别人评的,评不评职称都不重要,无非就是工资高一点。平时省吃俭用点就行了,别人能过我也就能过。”麻栗坡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徐明光和熊照才是高中同学,他说,30多年了,熊照才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

  教学生就像栽玉米,我要尽责当好“农民”

  而要教好这些苗家娃娃,实在不轻松。

  由于交通闭塞,当地村民与外界沟通交流很少,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几乎都不会说汉语。这些小娃娃来到学校,熊照才需要先用苗语讲授,然后再用普通话讲解。为了教会一个词语或一句简单的话,往往要反复强调许多遍。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喉咙既痛又痒。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娃娃经过一年咿咿呀呀的模仿练习,到了二年级,就基本上都能听懂汉语了。熊照才也为此自创了一套小学低年级双语教学法,2009年被云南省教育厅和人社厅联合表彰为汉、苗“双语”优秀教师。

  2012年,随着国家“特岗计划”的实行,上弄小学破天荒地来了一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陶永琼。小陶老师年轻活泼、能歌善舞,但她由衷地佩服熊老师的双语教学法。她说:“刚接触一年级的孩子,我真是束手无策傻了眼。我就天天去听熊老师上课,熊老师也毫无保留地指导我上课。”经过两年多的“拜师学艺”,陶永琼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她感激地说:“没有熊老师带我,我不可能成长得这么快。”2014年,陶永琼结婚了,调到了离家更近的一所学校。教育局又为上弄小学分来了一名年轻的男教师杨增寿。小杨老师曾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工作过,现在来到村小,跟着熊老师学备课、学教学、学做饭、学记账,逐渐开始适应并爱上了这份大山里的工作。他说:“熊老师身上就是有股力量,他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慢慢地,也感染着我静下心来好好地工作。”

  熊照才则乐呵呵地说:“教育局交给我的新人,我保准带好不带坏。”

  教育教学对熊照才来说并不那么困难,他所教学生的成绩,在全镇历次评比中名次都靠前,源于近年来他一直坚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2003年至2006年,年过40的熊照才甚至通过函授学习获取了中专文凭。31年的教育生涯,熊照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他认为,低年龄段孩子的学习,更多的是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志向的启蒙。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虽偏却并没有自降要求。熊照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课标上课,并随时渗透成人成才教育和国防教育

  无论在哪个教学点,每逢周一,熊照才都会组织学生举行升旗仪式。孩子们面向国旗站得笔直整齐,升国旗,唱国歌,行队礼,进行国旗下的讲话,严肃庄重,一个环节都不少。每到周五,则举行降旗仪式,总结一周的学习和生活。熊照才还让孩子们轮流当小旗手,锻炼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熊照才自己并不擅长唱歌、美术,但是他从不占用这些课时,他给孩子们播放光盘教程,让他们跟着电视学。他也并不擅长体育运动,但是他会认认真真地教孩子们做操、跑步、打篮球、羽毛球。他告诉孩子们,一个人如果会唱会跳会说会写会画,体育也好,那么以后就会过得比较快乐。边疆民族地区孩子家庭困难,很少有课外读物,熊照才自费购买了许多书籍、报刊,放在教室里,供孩子们阅读。

  熊照才还带着孩子去边境线上越南的小学交流互访,帮助孩子开阔视野,也了解一些边防知识。

  对于令记者讶异的校园环境卫生,熊照才哈哈笑起来。他说,他教孩子,首先教的就是让孩子学会扫地洗碗,学会自己洗手洗脸上厕所,学会自己穿衣服和整理书包。所以开学前几个月,他总会带着孩子一起扫地、洗碗、打扫厕所。记者特意去看了学生厕所,里面整洁干净,没有农村旱厕里常见的脏污和异味,令人意外。

  熊照才刚来上弄小学时,校园里荒草丛生,碎石遍地。近年来,熊照才到处寻觅花种、树苗,和孩子们一起栽树、种花。去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后,他去北京开会,寻思着要让孩子们也知道一点北京的味儿,见宾馆门前公园里的一种花开得艳丽,于是特意找公园负责人要了一包花种,带回来种在教室门口的花坛里。如今,花儿已经盛开了,红色的小花一簇簇、一丛丛,惹得几个孩子一直趴在花坛边上看。而当年熊照才种下的第一棵常青树,已经长得比他还高了。

  正像小杨老师说的那样,熊照才身上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跟着他一起学习的孩子,慢慢地也变得特别有礼貌、讲卫生、有秩序、会感恩。熊照才的学生王启富,中学毕业后自己创办公司,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两年“六一”儿童节,他都会去看望熊照才,还给学校捐赠了许多体育器材和学习用品。王启富说:“虽然熊老师只带过我一年级二年级,但是我至今都记得他对学生的好,他给我们热饭,让我们到他的房间去烤火。如今我们有出息了,看到他这么辛苦,就想为老师做点事、分点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中国新生代乡村教师调查     下一篇: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