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侗族乡民族中学 吴军华:“疯子学者”的非常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年轻教师,从毕业实习到现在,无怨无悔地待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做着别人不敢做的教学实践。

  

  吴军华不是饭桌上的“话题领袖”。午饭时,他坐在餐桌的一角,夹菜、添饭,时不时低头看看手机微信,不见聊起教学研究时挑起眉脚的自信神情。

  沉默寡言几乎是生活中的吴军华留给人的一致印象。“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个人往往最有实力”,在黄道侗族乡民族中学副校长刘祖渊的眼中,吴军华是一个“疯子学者”;同事田欧认为,吴军华身上这股疯劲来自对自己专业的自信。

  面对这样的评价,吴军华非常清楚:“沉默者的内心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我的力量一到课堂就迸发,简直像个疯子。”

  “疯子学者”的身后,光环围绕。14年来,吴军华在教学研究领域为学校在贵州省争得过不少荣誉,自己也在实践中研究出适合乡村教育的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铜仁市慕名来学校听他上课的校长、教师不在少数,再加上吴军华为人谦和自律,他成为学校教师中专业与道德的“双料榜样”。

  这学期开学第一天,田欧见到吴军华的第一眼就吓了一跳。理了发的吴军华头顶严重脱发。那一瞬间,田欧为最好的朋友感到心疼。

  同事们都知道,吴军华的脱发是长期用脑过度造成的。刘祖渊用痴迷来形容吴军华对教学研究的热爱。为了不给60多岁的父母增加负担,吴军华一年到头把年幼的儿子带到学校照看,由于经常泡在实验室埋头加班,离开学校的时候总是忘记儿子在哪儿。

  就是这么一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年轻教师,从毕业实习到现在,无怨无悔地待在这所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做着别人不敢做的教学实践。

  不按教材教

  从万山区人民政府出发,开车辗转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黄道侗族乡民族中学,学校教学楼后有一条碧绿的小河,远处是连绵青山、密林环抱。对于教生物的吴军华来说,林间的秘密花园是大自然赠予他和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的宝藏。

  比起在高楼大厦里生活的城市学生,乡村学生有一种天然优势。花草、泥巴、山野、森林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城市教育在拯救学生的自然缺乏症时,吴军华带着学生开发“第二课堂”,把生物课上出博物学的味道。

  学习蕨类植物的时候,学生分不清它们的茎和根;学习苔藓植物的时候,学生们没有见过教材上介绍的“地钱”;吴军华和学生挽起裤腿、扛起锄头,亲自去找、亲手去挖,围坐在土地上发现植物、认识植物。学习蝙蝠是哺乳动物的时候,吴军华和学生花费几个晚上躲在废弃的屋子里关上灯,等到蝙蝠吃蚊子的时候,用抄网捕捉,就地上课。

  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吴军华还把本土文化迁移整合到学习中。当学到《保护动植物》时,学生在生活中见不到教材中提到的银杏、熊猫等珍贵动植物,吴军华便替换成铜仁地区的珍稀动植物,让学生通过“实物配对”去了解。“黄道乡的红椿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青冈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小说杨家将里有一个借神农木的桥段,指的就是水青冈;还有一种冷水鱼,俗称石花鱼,经过考证是万山地区最珍贵的动物。”

  吴军华认为,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真实世界是学生兴趣的来源。他与学生翻过学校的围墙,打破学习的边界,把“学习空间”延伸到山林、河坝,寻找、发现、对照真实的世界去学习。

  初二年级每年举办植物标本制作大赛,吴军华让每个学生提交一份最满意的作品给学校塑封,但是每次学生们都会准备许多份作品。在吴军华看来,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已经超出了学习知识的范围,“他们制作的标本有主题、有创意,甚至还有学生在标本底板上注解一段文字”。吴军华简陋的家中,就收藏着这样一批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让他爱不释手。

  杜威在他的《学校和社会》中写道:“所有的研究都源自一片土地,以及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生命的方方面面。”吴军华在教学上的思考便得益于他在大学时的户外教育

  吴军华当教师是一个意外,高中学习不好,勉强考进了铜仁师专,选择了生物专业。大学实习期间,导师带着他们到江口县梵净山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考察,每天钻林子、喂猴子、捡树叶,通过感官体验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与外界联系起来,感受生活。

  “一个丰富的、开放的环境会持续为富有创造性的参与提供更多选择,而死板的、乏味的环境将限制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吴军华现在有一个想法,编写一本铜仁市动植物百科乡土教材,他希望年底前可以把这项工作开个头。

  不按教材顺序教

  如果说,吴军华不按教材教,给学生打开的是一扇探索生活的大门,那么不按教材顺序教,是吴军华实践的又一教学理念——“按需学习”的一个侧面。

  吴军华曾经几易其稿,为了记录一堂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的生物课。那节课研究的是动物行为,其中涉及蛇吞蛋的内容。

  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主动提问,为什么家里的鸡下了个软壳蛋。一般教师会认为这个问题与学习目标无关,但是吴军华没有打击学生的好奇心,他特别珍惜“意外的问题”。

  吴军华现场打开多媒体,与学生一起查找资料,分析几种可能性。按照鸡生病、鸡缺钙等因素,学生即兴分成持不同意见的小组,讨论、求证、下结论。吴军华认为,这节课在传统教学观下是一节失败的课,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按需学习、任务驱动”,体现了吴军华对“学生主体”的理解。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天马行空的各种问题,吴军华鼓励他们敢于挑战权威。“教师应该学会示弱,如果被学生问住恰恰是教师的成功之处。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学生保持这样的思维态势,很可能将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一个心里装着学生的教师,学生能够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爱与真诚。学生杨妹曾经很害怕教师,不敢提问,是吴军华让她对教师的印象有所改观,“他是一个幽默的朋友,我们上生物课就像上音乐课、体育课一样轻松、活跃。”学生罗素翠则说,吴军华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教学能创新,上课不呆板。她清晰地记得学习发酵的时候,吴军华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都会做的泡菜为例子,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原理是多么有趣的学习体验。

  吴军华在教学上的大胆革新不止于此,他还让学生当老师去上课。课前,吴军华辅导学生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中,他扛着摄像机站在教室后面录像,安静地陪伴着学生。

  学生上《东北虎》那一课让吴军华大为惊喜。“从东北虎的繁育到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相当充分,有些材料我都没有找到。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更应该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玩中学得快乐。”

  现在每逢有机会上公开课,吴军华都会上《人的发育及青春期卫生》。课标计划这节课为一课时,但吴军华坚持用三节课普及常识,他甚至向记者呼吁,学生初二才接触生理卫生教育已经晚了。听过吴军华这节课的外校教师都把课件拷走,给自己的学生讲。吴军华认为,这是很好的推广方式,“如果学校不讲,学生就会从其他渠道了解,不如尽早把真相告诉学生,因为学生需要”。

  不教落后的教材

  最近几年,吴军华的专业成长从注重教学转化到注重教学研究。一个优秀教师,从来不缺少更高更大的平台向他伸出橄榄枝。吴军华知道墙外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但是他的选择始终是静下心来,扎根在一线做研究。“如果每个教师都把乡村教学经历作为工作发展的跳板,将没有人愿意留在乡村教书,乡村孩子就没有希望。”

  三年前,学校才配备了第一台摄像机。吴军华让同事帮忙录课,请同事和专家给他提意见。后来,教师们不愿意给吴军华提意见,他就请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上课时按一下摄像机的“开始”按钮把课录下来。下课后,吴军华慢慢回放,用“微格培训”的方式不断反思自己。

  学校一共36个教师,岗位缺编,吴军华不仅教生物,还跨学科教化学、物理、数学。吴军华把生物的教学方法移植到这三门课上,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和过程。“教师跨界教学的障碍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教学思维。”吴军华用跨界思维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全理科教师”。

  因为这样的际遇,吴军华打通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上学期经他改进的生物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获得贵州省第二届实验设计一等奖。

  初一年级每周两节生物课,如果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解读光合作用原理,需要三个课时,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让学生做这个实验。但吴军华通过改进落后的实验设计,10分钟就可以得出现象和结果。他还利用化学课讲授的酸碱盐变化规律,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让学生明白植物不是喝水长大的。

  “获奖是副产品”,吴军华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学生得到发展,“不是完成了知识目标就是好课,教师的一个举动、一句话对学生的影响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优秀是一种习惯,教学研究已经成为吴军华的生活习惯。因为研究,他走出万山区、铜仁市与更多同行交流。他用自己的视野和思考与同事协同成长。田欧记忆最深的一次是,第一次在铜仁市上公开课,吴军华提醒他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生活体验上的差别,提醒他根据学情充分备课。现在吴军华领衔的一个新课题正在着手开展,同事们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实验。

  “一般来说,教师每隔5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倦怠期,此后他们是以自身的经验去教学,较难接受新理念,不再进取创新。如果把’教师’工作当职业去做,时间越长越平淡;如果把’教师’工作当事业去做,内心会生发快乐和成就感,可以做得更长久,更有价值。”吴军华时刻提醒自己,教学领域还只研究了皮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记者手记     下一篇:教师是为天使修补翅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