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 蒋仕发:大湖深处的灯塔
9月1日是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开学的日子,学生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蒋老师好!”沿着学生们目光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个老教师,用手扶着墙,艰难地迈着步子,缓缓地走着。他微笑着向学生们招手致意,眼神中充满了关爱。他,就是30多年扎根于大湖深处的乡村教师蒋仕发。
在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附近的两间平房里,蒋仕发一住就是30多年。从蒋仕发离开家乡、踏上老子山的土地后,30多年的时间,他教书育人、娶妻生子,文凭从高中变成本科,身份从普通教师变成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而从未改变的是他坚守在乡村的信念。
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22岁时,蒋仕发离开自己的家乡江苏省洪泽县三河镇,来到离县城100多公里的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任教。老子山镇被烟霭茫茫的洪泽湖三面包围,是孤悬县外的一块“飞地”。舟车劳顿的蒋仕发背着行李,沿着一条崎岖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如果不是校门口的几个字,蒋仕发几乎不相信眼前的建筑是一所学校——破烂的几间瓦房就是教室,操场上长满了杂草,甚至被周围的村民用来放牛、放羊……
困难远比表面上看到的更多。蒋仕发很不适应老子山潮湿的环境,身上落下了多处病根;带毒的蜈蚣、蚊子,也让蒋仕发不堪叮咬;宿舍里没有自来水,蒋仕发只能准备一个大缸,每天步行去几公里外的湖边挑水回来……艰苦的环境让许多教师退缩了,与蒋仕发一同来到学校的另外5个教师,都在几年间陆续离开。学校也很难招聘到新的教师,曾经有一个教师在报到的第二天就不辞而别。
只有蒋仕发依然坚守,每天行走在校门口那条几乎不能叫路的小径上。这一走,就是30多年。
生活上的艰苦还可以克服,老子山镇的“学风”却让蒋仕发伤透了脑筋。
老子山镇有一半以上的人是渔民。在当时,许多渔民在陆地上没有家,他们一辈子生活在渔船上,以捕鱼、运输为业。生活条件艰苦、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少人对孩子上学的态度是——能认字、会算账就够了。因此,学生厌学、辍学的现象十分严重。
要让学生爱上学习,要让学生回到学校,这是蒋仕发心中的头等大事。
每天下课,蒋仕发都会来到学生宿舍,询问学生一天的学习情况,倾听他们的困难,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不仅与学生谈心,每隔几天,蒋仕发都要去学生家里家访。由于环境恶劣、工作辛劳,蒋仕发来到老子山镇几年后就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变形,每天上下楼都要扶着扶手,缓缓地迈着步子。即使这样,蒋仕发家访的习惯从没有改变。
在浩渺的洪泽湖上,蒋仕发乘着一叶小舟,随着风浪起伏,来到芦苇荡的深处、渔民的家中。腿脚不灵便的蒋仕发要被别人搀扶着才能摇摇晃晃地下船,人还没坐稳,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学习的事情不用你们操心,这是老师的责任。你们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安全,要让他好好地学下去!”
这样的家访,蒋仕发不知跑了多少趟;这样的劝说,蒋仕发也不知说了多少句。随着蒋仕发的不断努力和老子山镇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辍学的现象越来越少。谈起蒋仕发,许多家长都深怀感激,“三十年如一日,蒋老师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
蒋老师把我们“害苦”了
学校每天7:20开始早自习,但蒋仕发不到6:00就会来到学校。他先巡查一番,招呼住宿的学生起床、吃早饭,然后在校园里思考一天要做的事情。即使不是自己的早自习,蒋仕发也经常会来到班级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
无论是早自习、晚自习,还是上课,蒋仕发总是站在教室里。学生心疼他,给他搬来一把凳子,“蒋老师,您身体不好,坐下歇歇吧”。蒋仕发每次都笑着摆摆手,在他心里,站在教室里面对学生是他应该做的,是对学生的尊重。
从工作的第二年起,蒋仕发就主动承担了寄宿学生的管理任务,每天督导自习、巡查宿舍成为蒋仕发3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工作。
“你别的成绩都很不错,就是数学成绩差一点,你觉得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你做材料题时经常出错误。材料题要多看书,把书看透了自然就会了。”
“不仅要会做题,还要通过做题掌握方法,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不能把你想的东西全都写出来,要学会概括,学会找重点。”
……
一个学生开玩笑地说:“蒋老师把我们‘害苦’了,因为他的关心,我们每天都会认真学习,想偷懒都不好意思。”另一个学生则动情地说:“为了不辜负蒋老师的期望,我会努力学习,用最好的成绩回报他。”
住校的学生小何发烧了,蒋仕发背起小何就往医院跑,挂号、缴费、挂吊针,蒋仕发一直陪在小何身边,直至深夜两点;学生小贾英语成绩不好,蒋仕发就联系英语教师帮小贾补课,不懂英语的他还定期检查小贾的背诵情况;学生小李因病请假一个多月,在这段日子里,蒋仕发每天走一个多小时路程去给她补课,风雨无阻,而蒋仕发自己却戏称是“锻炼身体”……
1993年,学校集中初二年级的优秀学生组成“提优班”,指定蒋仕发管理这个班级,原因是他“肯钻研、负责任、爱学生”。学校如此“器重”他,让蒋仕发更有斗志,他倾注了所有心血,每天都把最后一个学生送到宿舍才回家,第二天一早又会准时出现在学生面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来几年都没有一个“考出去”的学生,这届“提优班”毕业时,竟然“破天荒”地有20几个学生考上了县高中或中专、师范等学校,堪称老子山镇的“奇迹”。尽管如此,蒋仕发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更加努力,一如既往地付出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节节高升。如今,蒋仕发的学生遍布全国,有研究生、博士生,有空军的营长,有工厂的工程师,有大企业的老板,还有与蒋仕发一样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这些学生回到老子山,都会第一时间来看望蒋仕发;同学聚会的时候,他们也会异口同声地说“请蒋老师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自己的成绩,蒋仕发只是淡淡地说:“我把教书当作事业,这是我的责任,是我应该做的,我不会丢下任何一个孩子!”
课改教师的“标杆”
分配到老子山后,蒋仕发深知自己学历不高、经验不足,工作之余积极向学校老教师请教。如何备课、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使用黑板等问题,蒋仕发都得到了老教师的热心帮助,而他自己也在不断实践中摸出了一些“门道”。
蒋仕发的任教科目是语文,在他看来,语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字词知识、分析句段意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语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上课时要灵活,该讲的地方讲,不该讲的地方就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学”。在蒋仕发的课上,很少看到高高在上的包办式讲授,取而代之的是俯下身子亲切地与学生交流。
也许是长期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时,蒋仕发并不像许多教师一样,不适应新课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相反,蒋仕发与新课堂“无缝对接”,一向谦虚的他甚至自诩为课改教师的“标杆”。
在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蒋仕发提供了许多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蒋仕发精心设计导学案,分为课前预习、合作探究、重点探究、当堂自测等模块,分别对应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些学生不愿意发言,蒋仕发就发挥小组评价的力量,给不常发言的学生赋予更高的发言分值,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班级展示环节,蒋仕发更看重学生的思维模式,他要求学生不能满足于简单说出答案……蒋仕发的经验让学校的许多教师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蒋仕发不仅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还承担了学校的“青蓝工程”,与多个年轻教师结成对子,引领他们成长。
刘春庆原来是一所民办高中的教师,来到老子山担任初中语文教师,她自言“对初中课本、初中教学根本不熟悉”,为了尽快步入正轨,一有空就去听蒋仕发上课,学习他的教学风格,感受他课堂上的亲和力。在执教《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刘春庆原本的教学设计是在导入环节出示几张紫藤萝照片,将学生引入文本阅读。听到刘春庆的想法,蒋仕发说:“我们学校不就有几棵紫藤萝树吗?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看实景,让他们尽情说出自己的感想。你甚至可以让学生带着课本去紫藤萝树下上课!”在蒋仕发的帮助下,刘春庆的这节课异常成功,学生身临其境,不仅体会到文章中“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韵味,更创作出许多精美的文句。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是蒋仕发的“常态”,而且他会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常态”传递给学校的其他教师。
像“蒋爸爸”一样当老师
“你将来希望做什么工作?”“我要当老师,像‘蒋爸爸’一样!”三年级学生王雪用稚嫩的声音坚定地回答道。
王雪口中的“蒋爸爸”正是蒋仕发。来到老子山后,蒋仕发一直在资助贫困学生,给他们买图书、买文具,以及一些资金上的帮助。蒋仕发还与老子山镇关工委对接,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给贫困学生争取更多的帮助。目前,接受过蒋仕发直接资助的贫困学生已经有几十名,王雪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雪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并相继离开了她。幼小的王雪只能来到舅舅家,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一家几口人全靠舅舅打工供养。屋漏偏逢连夜雨,几年前,王雪的舅舅不幸患上鼻咽癌,丧失劳动能力,舅妈撇下上初中的儿子离家而去,年迈的外公外婆体弱多病、瘫痪在床。这个清贫的家庭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原本开朗的王雪也变得抑郁、自卑、沉默寡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