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观点、上出自己的课”是宋君在成立工作室时就确定的目标与方向。在这个团队中,个性与创新是两个绕不开的关键词。“成长是一个慢过程”,宋君懂得,每一个教师都渴望成长,但“成长需要静心地思考,需要放慢脚步,在行走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教育的幸福”。 宋君工作室:上出“自己的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9-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入职第一个学期,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一小学数学教师任庆涛便面临第一场公开课的挑战。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任庆涛几乎背下了自己预设教案中的每一句话。然而,领导与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年轻人的课“太传统”。

  尽管“出师不利”,任庆涛却没有垂头丧气,而是从自己的不足出发,努力寻找成长的机会。任庆涛说,“那时候,只要听到哪里有培训就急忙赶去‘蹭课’”,也就是在“蹭课”的过程中,他接触到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宋君主持的名师工作室。工作室高频率的活动、高质量的教学探究、高水平的课题交流,让年轻的任庆涛感觉“找到了组织”。

  对于任庆涛,宋君笑称“开始没什么印象”,因为来“蹭课”的年轻人不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坚持下来的也就不多了。

  宋君坦言,“如果一开始想加入工作室的人希望从中获得名利的话,那么几次活动下来,他们就会发现自己错了,于是有人选择退出,有人真正坚持了下来。我们工作室寻找的就是这些选择了坚持的人。”

  数学老师的读书时间

  坚持,总是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

  任庆涛还记得刚开始参加活动时,他也是抱着“拿来主义”思想来的,“希望可以从工作室‘偷’些妙招回去直接用”。可谁想到,几次工作室活动都以“阅读”为主题,让成员们相互分享读书心得。

  这可急坏了任庆涛,刚入职的他本来应付日常工作都有点“困难”,怎么有时间读书、写感悟呢?正当任庆涛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位成员分享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很忙,那我建议你就读书吧,它能让你从忙碌中解放出来。”看到这句话,任庆涛有种顿悟的感觉,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从那时开始,任庆涛决定用心读书,而他的努力,也被宋君与校领导看在了眼里。两年后,任庆涛终于告别了“编外”身份,正式加入宋君工作室。

  关于读书,宋君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10年前,自认为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也有了较为丰富教学经验的宋君,被卷入了第八次课程改革。面对打破传统的全新理念,宋君感到了成长的幸福和愉悦。更让宋君触动很大的是,一次与学生探讨课外内容时,学生谈到了笛卡儿与高斯、《铜壶滴漏与一刻》与《怪异的“麦比乌斯圈”》等。此时的宋君,才发现原来自己所知之少。

  于是,宋君毅然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这时候,读书就成了他获取“养料”的最重要途径。

  沙口路小学教师邱亚楠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触工作室的情形,感慨自己那时“似乎在懵懵懂懂之中”。邱亚楠加入工作室接到的任务是组织阅读分享活动。“进入工作室前,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甚至不怎么接触课外读物的人。现在想来,作为一名教师,竟然不爱读书,也可谓‘不称职’了”,邱亚楠认真地说。

  捧着拿到的第一批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56号教室的奇迹》、《班主任工作漫谈》……邱亚楠只好“硬着头皮”读起来,结果越读越觉得,这些所谓“高大上”的书原来并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是在诉说着“教室里真正发生的事儿”。

  在工作室的阅读分享中,宋君最爱强调的一句话是:“教师的成长是没有捷径的,如果真要找一条捷径的话,那就是阅读。”邱亚楠还记得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时,宋君带领工作室成员将100条建议分成若干个专题进行深入阅读。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邱亚楠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时间,更懂得了不能一味地读书,而是要把书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平时的教学中,然后再通过教学实践慢慢地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教育观。

  成长,首先是成为自己

  名师工作室除了鼓励成员多读书,宋君还带头将阅读课引入到自己的数学课堂中。“我曾问过孩子们对数学课的印象,他们普遍认为是‘枯燥’的。然而,数学的美与奇妙才是我们应该传递给孩子们的。”如何传递?宋君选择了阅读。

  那一年,宋君给学生推荐了《马小跳玩数学(3)》、《数学城历险记》、《李毓佩数学学习故事》等书。“我真的很喜欢数学阅读,它给了我们一个展示智慧的舞台,让我们感受到数学阅读的快乐!”“这样的阅读活动,真的是在读、写、画、表演中让我更懂数学。”学生们这样评价数学阅读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之美,美在它的对称和谐,美在它的跌宕起伏,美在它的一题多解,美在它的多题一解,甚至美在它的小题大做。”与宋君一样,金水区实验小学教师穆桂鹤也深爱着数学教育

  入职9年的穆桂鹤,有着清晰的个人规划。

  当教师,是穆桂鹤从小的理想。“至今我仍时常回忆起小时候,召集一群小朋友,搬来小桌子、小凳子,手拿一根木棍,饶有兴趣地做小老师时的天真画面。如今,我终于如愿以偿。”穆桂鹤回忆道。

  在经历了初入职的新鲜与多年后的经验积累后,穆桂鹤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当她加入宋君工作室后才发现,缺少的正是教育的“智慧”。经验积累了技术,但缺少了艺术,教育应该成为生活中的自然,“作为教师,我们还应当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观”。

  由此,穆桂鹤将自己的课堂定位于“快乐学,轻松教”,争取每节课都能让学生经历“课下自主学习——课上交流展示”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我们这个团队提倡教师高度个性化、多姿多彩的创新教学,引导并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沙口路小学教师郭艳丽说道。

  如今,谈到工作室成员的个人特色,宋君如数家珍:魏霞的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吴艳庆的思辨、和谐,郭艳丽的严谨大方、循循善诱,王银娜的善导、启思,穆桂鹤的快乐学、轻松教……

  “有自己的观点、上出自己的课”,是宋君在成立工作室时就确定的目标与方向。在宋君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成长首先是成为自己。“作为主持人,首先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继而才能够更明确、清晰地给予成员有效的帮助。我们是一个相互学习的集体,而不是又一个传统‘班级’”,宋君这样解释自己与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关系。

  “平台再好,也需要自己的努力”

  “平台再好,也需要自己的努力”,沙口路小学教师孙晔这样说道,“这个学年,工作室的课开得很满,从最初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专题研讨,到‘数与代数’领域、‘综合与实践’领域和‘统计与概率’领域以‘同课异构’形式进行活动中的一次次携手共进,课程丰富多样。”

  “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继而不断成长”,每次参加“宋君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活动,金水区纬四路小学教师刘英杰都要在心里默念这句话。

  “依稀记得工作室第一次到我们学校做课的情形,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与了整个活动过程,在短短的一个上午,我收获了无与伦比的成长力量。细细想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成长,一种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甚至成为一种我们共同的志趣。”刘英杰感慨地说。

  沙口路小学教师常伟利刚参加工作室时,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敲打键盘到凌晨一点钟。在工作室导师的推荐下,常伟利加入了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并参加了网络课堂教学设计大赛。而她也从一个内向的小女生,渐渐地变成了可以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老手”。

  2014年,工人第一新村小学教师张文艳上了15节校内的公开课,感觉自己“好忙”,却收获不多。无法突破自我的张文艳感觉自己进入到职业生涯的瓶颈期:“每次上课都挑不同类型的课,除了最擅长的计算机课之外,其他的课型均不够深入扎实,说白了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发展,没有重点。”

  2015年新年伊始,宋君工作室举办了新一期“教师讲坛”活动,此次讲坛的主题为“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恰好是张文艳所需要的。在活动中,任庆涛与刘英杰分别做了《先学后“不教”——我的课堂教学主张》、《在深度反思中做一名智慧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主题分享报告。

  听了报告后的张文艳感触颇深,她认为自己的问题在于“不了解自己,还处于摸索状态”,导师建议她“静心想想自己的优势与短处,先扬长避短,再扬长补短,重要的是自己要用心去思考,不要一遍过”。就是这一句“不要一遍过”,瞬间击中了张文艳的心,正如宋君所说的“心动与心痛”。张文艳跟自己说:“快速滚动的车轮该停停了,回头看看这4年半的教学自己是怎么走过的,以后准备怎么走,回顾与展望特别重要,而且要像刘英杰那样反复思考,一遍又一遍地磨课,业精于勤,吃得苦中苦,方成优秀的教师。”

  宋君坚信,成长永远在路上。为响应“国培送教到县”活动,也为了增强工作室成员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宋君亲自带队送教、送课。近年来,工作室先后来到兰考县、开封县、鄢陵县、新安县等地区,采用“课例+专题报告”的形式,将工作室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到县乡,这种“接地气”的培训,让受训教师大呼“过瘾”,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走了几个小时才来到培训点,但没有任何怨言。

  “成长是一个慢过程”,宋君懂得,每一个教师都渴望成长,但“成长需要静心思考,需要放慢脚步,在行走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教育的幸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