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改写人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年多前,王家骥即将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面临择业。

  对王家骥来说,找到一份薪酬很高的职业并不是难事,但他有些犹豫,因为“希望从事一份更有价值感的工作”。

  一天,王家骥去清华大学找同学,无意间赶上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建华”)举办的一场宣讲会,做压轴演讲的是校长李金初。

  就是这个演讲,改变了王家骥的抉择。“第一次发现,还有这样完全不一样的学校。”当年的高考经历,让王家骥“痛恨”学校,但这所学校让他很向往。

  那天回去,王家骥当即向建华投递了简历。如今的他,已经是建华七年制中学的班主任兼科学课教师。

  无独有偶,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唐瑞鹤,也是听了这场宣讲会,坚定地选择到建华做中学教师。在建华,有类似经历的教师还有许多。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高学历的人才甘愿到中学任教?这里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教育实践,让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培养-研究型”学校

  这是什么课?冷不丁地走进建华的课堂,许多人都会一头雾水。

  在初一(2)班,教师杨丹一上课,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果蝇有多少只眼睛?”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杨丹不置可否,请出一个3人研究小组做汇报。3个学生已经通过实验,从虫卵到成虫,对果蝇做了12天的生长观察。

  这,不就是生物课嘛,别急着下结论。课堂上很快有了新问题:用显微镜观察果蝇,要先将它麻醉,用什么方法呢?学生们经过讨论,认为用二氧化碳麻醉最安全,于是准备制取二氧化碳。

  噢,是化学课吧,好像也不是。怎样制取二氧化碳呢?学生们列举了许多方法,有化学的,也有物理的、生物的。接下来,学生们用化学方法制取二氧化碳,又用物理方法进行了验证,顺利麻醉了果蝇,观察到果蝇美丽的复眼。

  短短一节课,随着一个个新问题,学生不断地在不同学科间“穿越”。

  “这是建华自主设计开发的科学课。”课后,负责七年制中学的赵晓梅主任告诉记者,“科学课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及自然地理等学科知识。”

  七年制中学,综合性课程……这些都是建华的创新。

  在建华,李金初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主张“教育为实现美好人生服务”。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对传统的学制、课程、教材及学习方式进行彻底改造。依据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学校将学制调整为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

  与学制改革同步,学校开始了七年制中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用李金初的话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课程创新革命”。最具创新性的课程,就是科学课和社会课。

  记者听了一节社会课,同样上得很“天马行空”。在初二(1)班,教师董晶讲的是“两极格局的形成”。课堂上,围绕“两极格局是必然的吗”、“美苏何以成为超级大国”、“美苏在哪些区域展开争夺”等问题,学生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研究历史源流,比较政治制度,分析地理环境……

  从单一的学科课程,到全面的、综合的、活动式课程的转变,正是人生中心教育课程在结构上的一大特点。

  这样的课程、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喜欢。“知识学习是附着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要求的,无需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更鲜活、更牢固。”赵晓梅说。

  不过,这样的课程与课堂,无疑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教师陶伟还记得,两年前,他一到建华,就被安排教科学课。“起初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就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全由我一个人教,顿时觉得很崩溃。”

  要知道,陶伟可是中科院毕业的博士,原以为凭自己的水平做个中学教师绰绰有余,没想到这么难!

  如今,陶伟逐渐在教学上变得得心应手,但要上好每节课,仍是不小的挑战。每一次课他都要围绕一个主题,把不同学科的知识都融进去。比如,他会从宇宙大爆炸讲起,给学生讲万有引力,讲元素的聚合,讲生物的演变。“这样上课,比过去做科学研究难度还大。”陶伟笑称。

  在建华的七年制中学,集聚了一批高学历教师,近一半教师具有博士学历。“这不是大材小用吗?”有人很不理解。

  但实际上,引进高学历人才,既与学校承担的特殊使命与任务有关,也与李金初对这所学校的定位有关。

  在七年制中学,学生上课用的教材都是教师们自编的,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准确地说,这些教材都不是“教材”,而是被称为“读本”。“使用读本意味着,教学是从学开始,从读开始。”李金初说。

  这同时也意味着,一套读本的诞生,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到内容甄选、呈现方式,一系列原创性工作都考验着教师们的专业素养。

  读本编好了,怎样用好读本,让所有的课都有创造性?李金初告诉教师们,读本不是唯一,应通过师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生成更多、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高难度的工作方式,对这些高学历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成长,让他们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

  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支撑起李金初对这所学校的期待。“建华应成为‘培养-研究型’学校,在实现培养功能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研究功能。”李金初说。在他的蓝图里,建华是“人生中心教育”的母体,要从学制、课程、资源到方法,创造出一套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催生出更多的人生中心教育学校。

  跟着“学霸”老师学做人

  高学历人才不是建华选择他们的重要原因。

  李金初要寻找的,是那些有着相似价值观的同道人。

  原本已决定留在中科院工作的陶伟,从未想过要去做中学教师,但两年前偶然参观了建华,回家后失眠了。

  陶伟一直记得李金初说的一句话:“建华的教师学问要全面,地上的全知道,天上的知道一半。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才宽,兴趣点才多,将来才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这句话说到了陶伟心里。在中科院研究空间物理的他深感:“与其一个人孤军奋斗,不如从中学做起,培养一批‘学霸’,让他们将来有志于科研。”

  (下转2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