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办学理念是学校生长理由、生长动力和生长期望的有机构成,那么学校生长的根基在哪里?我们必须把目光聚焦到学校立足的这片土地上。 我和我们的“树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10-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或许是因为建设过程中事务繁杂,或许是在合并为新校初期还需要时间磨合,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还未曾系统地提炼和梳理。于是,“我们需不需要确立办学理念”“现在是不是适合确立办学理念”“怎样提炼形成办学理念”……这些问题开始萦绕着我。

  “我们需不需要确立办学理念”,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校生长理由、生长动力和生长期望的有机构成;是一个校长和他的团队基于“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思考的结晶。确立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趋同化的大潮中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个性和特色的需要,也是一个校长职业成长的需要。

  “现在是不是适合确立办学理念”,这个问题在开学不久就被教师们回答了。当时,我急得焦头烂额:今天负责德育的副校长对我说,他需要一个具体明确的育人目标来规划学生德育活动;明天负责教学、师训的副校长与我探讨,教师队伍的打造需要一个核心理念来引领;后天负责学校文化宣传的教师同我商量,学校需要提炼几个主题词以避免零敲碎打的宣传;某一天有教师对我说,学校到底要办成什么样还不是很清楚……不言而喻,现在急切需要确立适合的办学理念。

  “怎样提炼形成办学理念”,这个问题开始困扰着我。它既需要办学实践又需要理性思考,一个校长和他的团队在提炼办学理念的过程中要着眼的方面很多,要思考的维度很广,比如政策理论基础、学校积淀、区域内经验、时代需求等。当我不知从何入手时,我反问自己:“既然办学理念是学校生长的有机构成,那么学校生长的根基在哪里?”于是,我把目光聚焦到学校立足的这片土地。

  梅山,曾在宋代《宝庆志》记载为“盐卤之地滨海孤绝处”。到了明代抗倭时期,山涧中梅树丛生。历经几百年,曾经迎风斗雪的梅树已所剩无几,“梅山”这一名字却流传至今,梅的精神也让人永志难忘。2008年,梅山成为国家第五个保税港区,从此赋予了“梅山”新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

  一所学校的根基在于地域的“地气”,一所学校的追寻在于为时代“树人”。经过几代梅山人的努力,学校有了一定的办学积淀,但与优质的硬件设施、保税港区的时代要求、梅山人民的时代需求相比,内涵建设、办学能力显得相对薄弱。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办学?应该如何为时代“树人”?博大精深的梅文化和与时俱进的梅山文化,不正是办学的根基吗?

  于是,有了“树梅”这样的办学理念。“树”是培育、树立、建立;“梅”在这里既指梅山学子,又指梅山学校,更指一种文化——梅的文化和梅山文化。“树梅”就是通过充分挖掘“梅”的内涵,培育“梅”的品质,弘扬“梅”的精神,传播“梅”的文化。过程是通过树梅一样树人,载体是依托梅来树人,目标是培育有梅的品性的人,从而树立梅山学校的品牌。教育是生长性的,“树梅”也是充满生长性的,它可从三个阶段来阐释:

  第一阶段是自然、质朴、融合。

  梅是自然之物,有其自然之性;每一个孩子与梅一样,拥有自然的特点与灵性;梅曾花落梅山,梅山因梅得名,那是自然;梅山学校因势合并,那也是自然。自然,就要求我们去接受,接受孩子的自然之性,接受学校在发展初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梅刚种下的时候,看起来只是一棵叶不繁茂、枝干稀疏的树,质朴是这个阶段梅的最大特征。每一个农村孩子、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有着这样的特质,质朴无华,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保护。

  每一棵梅能否绽放,取决于它是否能与所立足的“土壤”融合。一个刚入学的孩子,要与师生相融合、与学习生活相融合;作为刚合并的梅山学校,在学校发展初期既要做好校内融合,又要做好与外部社会环境的融合。

  第二阶段是自强、坚韧、挑战。

  从自然走向自信,其中必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自强,不自强无以自信,这是梅的品质,是一个孩子成长中应具备的品质,是一所学校发展应具备的品质,是一个地域应具备的品质。如何自强,是“树梅”中的关键,也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积极探索。

  无论孩子成长还是学校发展,在自强的过程中肯定会面临许多困难,如同梅的成长一样,会有风吹雨打、雪压霜冻,几经磨砺才能铸就坚韧。无论是孩子还是学校,不管是“层冰积雪时”还是“悬崖百丈冰”,要敢于与梅一样去迎接挑战。

  第三阶段是自信、芬芳、创新。

  历经了第二阶段,迎来的将是“暗香浮动”“风递幽香出”“冲寒已先笑东风”,第三阶段的理想是我们的师生、学校都是自信的,都能散发自己的芬芳。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发展,都需要可持续,不能一味地停滞不前,而是能学知不足,勇于创新。

  从“自然”到“自强”再到“自信”,这是状态;从“质朴”到“坚韧”再到“芬芳”,这是品质;从“融合”到“挑战”再到“创新”,这是过程。无论是状态、品质还是过程,都具有生长性;我们的孩子、教师、课堂、课程、学校、教育也都具有生长性。“树梅”这一办学理念,还需要在以后的办学实践中且行且修,真正体现“生长,永远是教育的传神之笔”。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梅山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