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随县,一场以“生态德育、生态课堂、生态校园”为旨归的区域改革正在铺开……得益于这场改革,全县108所农村学校各放异彩,构建起区域教育的新生态。 108所农村学校的“新生态” ——湖北省随县推进“生态教育”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10-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是一所有些与众不同的农村学校。由于位置偏远,校园里的各类硬件设施早已陈旧,80%以上的学生均为留守儿童,但与传统的农村学校的学生相比,这里的孩子眼中没有恐惧,没有怯懦。

  当记者在羊肠小道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位于湖北省随县的环潭中心学校时,看到的是学生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自由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交流多了、隔阂少了,不论课上还是课下,我感觉现在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很愉快。”八年级学生冉维维说。

  在几十公里之外的随县尚市镇第二中学,学生的健谈、开朗同样让记者感到讶异。校长乔宇宙说,学校每年举办的“十大阳光少年”评选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热情,汉字听写大赛、演讲比赛、英语听力竞赛及各类社团活动,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在这所精致的小学里,绿树成林,树上还悬挂着刻有古典诗词的木牌;小巧的文化广场和典雅的古典文化墙,营建出园林般的意境,让人浑然忘了这是一所农村学校。

  这两所学校并非孤例。在湖北省随县,一场以“生态德育、生态课堂、生态校园”为旨归的区域改革正在铺开,环潭中心学校与尚市二中所显现出的新面貌,正是随县108所农村学校教育改革成果的缩影。尽管大多数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但得益于这场变革,随县教育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牛鼻子”

  从课改启动之日起,随县教育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在经过十多年探索之后,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改革的方式与内容。

  两年前,曾经当过教师的随县组织部副部长杨光明重回教育系统,担任县教育局局长一职,他走遍全县108所中小学校,听了几十节课。时隔多年再进学校,令他备感疑惑的是,“新课改已经提出十多年,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和教师还是老样子……甚至许多学校还因此丢掉了好的传统。”

  由随县教研室出具的一份调研报告也提到,“即或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课改,随县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也只是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常态”。

  事实上,“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传统教学弊端感受更为真切的是师生。早在2006年,不堪重负的厉山镇第三中学就已经开始“暗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校长张波在认清了“时间+汗水”的传统教学方式“榨干了教师的教育理想,磨尽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欲望,极大地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之后,也动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心思。

  环潭镇中心学校拥有学生逾千人,前些年,学校发现学生升入高中后“后劲不足”,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并不多。深感忧虑的教学中心主任王长军为此常常自省:是否是教学方式出了问题?在前往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学校取经后,学校认识到,如果不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继续一成不变地走下去,很可能会掉队。

  自下而上的民间改革意愿十分迫切,自上而下的改革基础已然形成。2014年,在杨光明的主导下,借教育局重组的契机,一场不再“小打小闹”的课改在全县范围内开始实施。

  这份凝聚了随县教育局领导、各路专家、校长与教师智慧的改革方案,找准了推动随县教育“高位推进,内涵发展”的三驾马车——学校德育、课堂改革、校园文化,随县教育人希冀以此为抓手,最终开启随县生态教育的新航线。

  改革之路注定无法一帆风顺,蹚过课改的深水区,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一块重要的落脚石。“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牵引课改方向的‘牛鼻子’。”随县教育局副局长彭静说。

  倡导教学关系、师生关系重构是随县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但是,他们并没有沉迷于别人的先进经验,而是创造性地整合、创生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

  厉山镇第三中学是随县最早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在四处“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当前不少课改名校存在的问题,比如观念上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呈现虚假态势……在批判式吸收名校经验的基础上,厉山三中推出了“立体合作”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一度风行随县和周边地区,几年来,慕名参观者逾两万人。

  “走进名校,我们发现他们并不神秘,也不完美。”厉山三中前校长马国新说,“若能插上创新激情与改革勇气的双翼,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

  以厉山三中为模板,随县大多数学校都摸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新模式。如环潭镇中心学校的“三阶六步导学”模式,尚市镇中心小学的“361”本真课堂模式,三里岗镇中心学校的“一三五”健康课堂模式等。当一大批学校积极参与,他们营造出了随县火热的课改氛围。

  “单靠课改教师个体和少数课改学校不可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唯有整体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才是蹚过课改深水区的基石,才是实现课改目标任务的保证。”杨光明说,随县正在借助随中、随北、随南“三大协作区”这一平台,区域整体推进初中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还将依托县一中、联合县二中组建高中协作区,整体推进高中课堂教学改革。

  “你我不同,大家都好”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依葫芦画瓢固然简单易于操作,可一旦产生水土不服的症状,就会使改革半途而废。

  随县教育局提倡学校各取所需,营造独特的学校教育生态,并不做强制性规定,他们只给学校划了一个“大致范围”——小学阶段打造“快乐课堂”,中学阶段打造“智慧课堂”,高中阶段打造“高效课堂”。

  在彭静看来,三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同定位符合各个学段学生特点与教学要求。

  “比如,我们主张小学在开齐开足课程、课时的基础上,辅助开设读写绘、经典诵读和儿童阶梯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为孩子们的精神发育和终身发展涂上书香底色;在重视活动课的基础上,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彭静说,这一基本模型的建构,能使小学的课堂充满童趣、充满兴趣和快乐。

  在这一主体思想的引导下,全县各小学开始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快乐课堂”。比如,万和镇组织全镇小学以“听读说写练”为课堂主导,创建“三味一秀”星星课堂操作流程,即“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秀一秀”,读出韵味,说出趣味,比出品位,秀出风采。“读、说、比”可以因课程不同变换结构顺序;草店镇中心小学汲取了新教育思想和尝试教学法的精粹,形成了“四步尝试”课堂教学模式;尚市镇中心小学在打造“本真课堂”的过程中,自行编制了低年级的读写绘本和高年级的诗情画意本,师生通过诵经典、背经典、唱经典、画经典、舞经典,日日沉浸在诗歌的美好意境中……

  “在尚小,学生很享受在课堂与课外的每一刻,许多学生甚至放学了都不愿回家,愿意再读会儿书、画会儿画再走。”尚市镇中心小学校长王珺告诉记者。

  随县初中阶段的“智慧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比如,环潭镇中心学校以“三阶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为范式,将一节课分成自我研读、小组探究、交流反馈三个阶段;均川镇中心学校先培训学科教官,再由教官在全校范围内“播种”。一段时间后,该校小组建设、学生展示、课堂气氛、知识容量、学生能力等都体现出“学生的智慧”。

  “目前,随县中小学因地制宜,或移植,或嫁接,或创新生出本校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多达几十种,部分学校还衍生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变式。”杨光明说,“我们不强调统一模式、统一进度,就是要营造‘你我不同,大家都好’的改革态势,让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生活方式。”

  在生态教育中释放阳光

  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改革,让随县中小学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在杨光明看来,无论“立体合作”课堂也好,“健康课堂”也罢,随县的课堂教学改革都遵循一个基本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让人与学校自然和谐地发展。

  “名堂”那么多,是否需要一个理念将其统一?在反复思量之后,杨光明提出了“生态教育”的理念。所谓生态,就是回归生命的本真,尊重差异性,倡导多样性,强调体验性。

  “生态教育并不复杂,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存在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杨光明举了自己听课的例子做说明:有一次,在听完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讲授《我想》这首诗后,他发现教师没有纠缠于个别词句的揣摩上,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见解,对此他大为欣赏。

  “不禁锢学生思维,不把学生引到教师自认为正确的答案上去,这就是一种自然,一种生态。”杨光明认为,生态就是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就是要让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随县所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生态教育的不同表现形式。

  当然,生态教育还不仅仅是课堂的“生态”。近年来,随县引入新教育实验,以“晨诵,午读、暮省”“儿童阶梯阅读”“缔造完美教室”“营造书香校园”“研发卓越课程”等诸多项目营造“生态德育”与“生态校园”,它们与正在探索的“生态课堂”一起,构成了“生态教育”的三大支点。

  尚市镇中心小学提出了“一园两阵三吧四队五经典六技能”的生态教育落实之策。在这所学校,“书香园”是孩子们阅读的幸福芳草地,太极功夫扇阵与经典诵读方阵极具特色,阅读吧、手艺吧、乐韵吧透出浓浓的艺趣,花样皮球、呼啦圈、花样跳绳、花样毽子、太极球等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这所农村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孩子们可以尽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去玩儿,他们的想法也从“上学是为了完成任务”变成了“我要上学”。正因为这里的校园“好玩”,竟惹得附近乡镇的孩子纷纷前来就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