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告诉你数学世界的秘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推荐人:陈志芳(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推荐书目:《华罗庚》徐鲁 著 党建读物出版社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就是《华罗庚》。华罗庚可牛了!世人都称他是一个让中国骄傲的人。因为他,咱们国家才没有在国际理论科学界被遗忘;因为他,在曾经是一片荒芜的中国理论科学界,才存在着一些弥足珍贵的希望。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十分溺爱他。小时候的他特别贪玩,学习成绩不好。即使勉强迈进了初中校门,他依然玩心不改,学习不用心,致使成绩最多60多分,常常还不及格。另外,他说话口齿不清、寡言少语、性情孤僻,小伙伴们都称他为“呆子”。

    他会傻乎乎地跟着所谓的“菩萨”走了七八里路,仅仅是为了辨别“菩萨”的真假;他的作业潦草,乱涂乱改布满了墨团。“呆子”真的呆吗?其实,小时候的华罗庚,不同寻常、爱琢磨的潜质已初见端倪。后来人们才发现,许多涂改的地方,反映了他在解题时渐入佳境的多种思路。

    一天,一个喜欢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邻居,走进了他家的小店,掏出一盒火柴往柜台上一撒,说:“远近都传你神机妙算,我来考考你!”

    那人一面摆火柴,一面说:“这堆火柴,三根三根地数,剩两根;五根五根地数,剩三根;七根七根地数,剩两根。总数是多少呢?”

    华罗庚瞧着那人得意的神情,干脆利落地回答说:“23根!”

    “啊——”那人惊呆了,“怎么算的?这么快?”

    “一个数,三个三个数余2,七个七个数也余2,余数都是2。结果可能是:3×7+2=23,而23÷5恰好余3。因此所求的数就是23了。”

    “噢,你看过《孙子算经》吗?”

    “没有,我是用自己的‘直接法’算的。”

    “这可是《孙子算经》上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你能一下子说出答案,佩服!佩服!”

    发现华罗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不是这位邻居,而是他上初二的数学老师王维克。“他的字确实不好,将来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他在数学方面天赋很好!”在别的老师都不看好他时,王维克老师这样说。王维克独具慧眼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借数学书籍给他读,并尽心尽力栽培他。华罗庚更是全身心地钻到数学的世界里,如饥似渴,如同着了魔!

    为了学习心爱的数学,他养成了早起、晚睡、抓零碎时间的习惯。为了解决无书可读,他养成了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习惯,一直伴随他终身。

    “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在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这是华罗庚著名的语录。

    1946年,已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1948年被伊利诺依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优渥。当时,很多人认为他不会回国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1949年末的一天,他兴高采烈地从外边回到家里,一迈进房门,就大声喊道:“筱元(他的妻子),快把酒拿出来,今天吃饭要喝酒!”

    “发生了什么事?把你高兴成了这个样子!”吴筱元莫名其妙地问道。

    “祖国解放了!我要回国去!”华罗庚高兴地说。

    1950年,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而且给留美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为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海外归来,他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的数学研究也真正进入了黄金时期。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他在数学领域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为祖国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他不畏严寒酷暑,深入工厂和农村进行实践与指导;为培养青年一代,他呕心沥血,发现并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还为莘莘学子编写了一大批科普读物……

    华罗庚被誉为“国际领袖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他的名字进入了美国华盛顿的斯密司尔尼博物馆,成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陈列的88个当代数学伟人之一。毛泽东主席称赞他:“壮志凌云!奋发有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华罗庚先生笃定专注、勤奋刻苦、热爱祖国的好品格,这本书还讲了他饱经劫难、身残志坚、求贤心切、要求严格、鞠躬尽瘁、置生死于度外的很多故事。我们数学课堂里学习过的统筹法、优选法等,也都藏在这本书里。此外,书中还藏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数学秘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