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主义在“红色山岗”闪耀灿烂光芒
近年来,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黄冈师范学院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思想政治引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校的鲜亮底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黄冈师范学院胸怀大局开新局,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双一流”建设总布局,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第一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课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改革的实施细则》《黄冈师范学院一流思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持续推动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红色山岗”闪耀更加灿烂的光芒。
全面部署
建设“第一学院”
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黄冈师范学院不仅有着清晰的规划,更有着坚定的信心。学校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举全校之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完善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组织体系,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支持力度,形成协同效应。学校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院开展调研、座谈会,并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分别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有关工作;党委书记、校长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了解工作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多次走进思政课堂听课,为学生讲授思政课,联系思政课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和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人员,健全学院党政工团组织机构,成立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
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每年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常办公经费的基础上,按生均每年4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工作的开展并逐年增加。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调配办公用房21间,教授博士用房18间,图书资料室两间,图书4万册,期刊资料、教学音像齐全、更新及时。
为创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拓宽格局,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课程与思政工作、课外实践贯通融合、协同推进,与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向纵深迈进。
学院立足于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组织力提升工程”为重点,积极探索“党建+教研活动”创新工作模式,优化支部设置,把教师党支部建在教研室上,教研室主要负责人为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在教研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把方向、聚力量、促发展的作用,在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确保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贯穿融入思政课教学中。积极探索“党建+专业特色”创新工作模式,引导学生党员结合专业特色,成立青年宣讲团,走进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社团以及社区等,开展理论宣讲报告。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学院师生在校内外共开展了136场宣讲,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专题报道了青年宣讲团开展宣讲情况。在2021年“读懂中国”征文活动中,学院选送的5篇作品均获国家教育部门奖项。学院党总支部获2021年度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思修形策教工党支部获2019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及2021年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标示范要求、对标“六要”标准、对标“八个相统一”规范,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奋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聚力聚智
建设“第一学科”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资源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学校首批重点学科,凝练学科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别山红色文化结合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近代鄂东的传播与发展,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蕴和育人功能,发挥学科建设在思政教学、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已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行政改革”等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既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契合,又充分彰显学术研究的前沿性。
学科被确定为“楚天学者”设岗学科,下设“湖北省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文化中心”“湖北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和“湖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基地”3个省级平台,并被列入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基础教育与区域文化”方向之一。
其中,“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应用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与党建理论研究”“大别山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研究”4个研究方向。
中心以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以文化的生产、扩展为主轴,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政治、历史等多重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重点探讨了大别山红色文化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培养以及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中的主要地位和突出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研成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21年,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大别山红色文化论坛及研讨会,来自11个省市的200余名党史党建专家齐聚学校,开展大别山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研讨,此次研讨会受到专家及社会高度评价。2021年共申报国家项目22项,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申报省部级项目23项,成功获批7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师共发表论文51篇,核心及以上期刊8篇,其中C刊两篇。出版著作4部。获黄冈市第十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创新创见
探索“第一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院在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战法”和“招数”,学院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队伍攻坚为抓手,以教学攻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教学创新,打造和建好思政课“第一课程”。学院省示范思政课基地得到省专家检查组一致好评,并以优秀等级通过评估验收。
如何把枯燥的思政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学院通过开展教学交流会、教学讨论会和课程研讨会等形式的各类教研活动,公开示范课讲授、讨论式课堂、“磨课”活动等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学院优化教学组织,推行中班教学、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制定和完善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行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制度,听课评课,做好“传帮带”工作,不断提升学院教学质量。
在理论教学方面,让学院、教研室、教师、学生都参与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来,注重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特点,积极探索思政课的教学方法,采取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方法,以及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专题教学等方式,把理论教学的普遍性与学生因学科、专业等划分形成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重分类实施。
此外,学院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遵循“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资源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原则,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生到陈潭秋故居、林育南故居、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教学基地学习,把思政课程开在黄冈红色大地上,在红色文化的浸染中提升课程教学亲和力,这样的思政课迅速得到学生的喜欢。一项项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效应,春风化雨般地滋养人、培育人,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心灵深处落地开花、生根发芽。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院通过百名博士引进工程,重点提升校内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学院现聘有楚天学者一人、教授10名、博士17名,2021年新引进博士两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博士后两人。此外,积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学习,不断拓展教师学术视野、提高教师品德修养。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执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现已打造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021年,学院教师成功获批两个国家级别、两个省级、3个校级创新创业指导项目。
在强大的师资引领下,学校的思政课教学获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一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一个、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教研项目25项,获批9个省高校思政课“名师示范课堂”,出版教材教辅4部、教研论著5部,发表教研论文百余篇。
放眼今天的黄冈师范学院,“第一学院”“第一学科”“第一课程”建设大格局已经形成。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