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一所以地质、能源、资源、环境为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成都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成理”)依托学科优势,通过“登攀”铸魂、实践培能、多元协同三大举措,探索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实践能力”的地学创新人才。

    “登攀”铸魂,构建具有地学特色的立德树人新样本

    将学校特色育人资源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以“登攀”精神为内核,形成符合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立德树人样本。

    凝练“登攀”精神,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凝练以校友邬宗岳烈士为榜样的“攀登者”精神、“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成理精神、扎根西部的担当精神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地学“登攀”精神,统领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融入学校文化与学校环境,搭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依存、认知与体验相连接的育人平台,既为实现立德树人提供高品质特色资源,也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有效载体和路径。

    “一化两课三育”,打造全方位浸润式思政育人体系。以校园文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教育”为抓手,将理论知识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与强化理想信念相统一,促进内化和深度体验,实现知情意行合一。形成了包括传统课堂、虚拟课堂、场馆课堂、田野课堂的“四维”思政课堂;开发了以60名地学领域校友为素材的校本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将“登攀”精神融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方案,与新华网签约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通过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实践锤炼,培养学生扎根西部、投身行业、建功基层、甘于奉献、奋勇登攀的理想信念,锤炼学生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形成符合地学专业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具有创新特征和实践价值、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成理样本。

    实践培能,形成具有成理特质的实践育人新案例

    贯彻实践育人理念,通过目标导向、学生中心、赛训一体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形成具有成理特质的实践育人案例。

    目标导向,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构建“三层次实践、三能力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通过地质标本室、峨眉山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基地等地质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在地层构造、矿物岩石、古生物等方面的地质认知能力;通过专业训练实验室、马角坝生产实习基地等综合训练平台,培养学生按行业规范完成地质调查等专业工作的地质规范工作能力;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科研项目等组成的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中心,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全过程、自主化、互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对接不同层次学生对创新学习的差异化需求,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等要素入手,将创新融入实验实训全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线下课程实验、自主钻研科研实践、自主研发非标准设备,形成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自主化实践教学方式;推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乐学、敢闯、会创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赛训一体,推动实践创新进阶。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基础,以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系列赛、电子商务竞赛三大赛事为引领,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为驱动,构建“1+3+N”赛训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面实施“五个三工程”,建设三大课程群落、打造三类师资队伍、创建三级实践平台、探索“三元”评价体系、协同三支管理队伍,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实践育人目标。

    多元协同,打造地学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生态

    通过校内的学科、科研、教学、管理多要素融通和校外的高校、政府部门、企业多主体联动,集聚地学创新人才培养合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良好生态。

    构建校内多要素联动机制。一是多学科协同。以地学一流学科为引领,形成沉积地质、构造地质、矿产地质、油气地质、工程与灾害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数字地质7个优势特色方向;通过实施“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培育了“地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先进信息技术”等交叉复合学科群,夯实了创新育人的学科基础。二是科教协同。实施重点实验室开放计划,实施科研进课堂、名师进讲堂、学生进项目、成果进教材的“四进”工程,促进知识更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育人和创新优势。三是管理要素协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地学类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训练营、俱乐部、名师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向本科生开放,以项目申报、经费特批等方式支持地学创新培育,出台创新奖励办法,重奖创新培育成效显著的师生。

    搭建校外多主体协同平台。一是校校协同促知识创新。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和长安大学联合建设“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促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学校国家地学实践教学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与境内外28所高校共享。二是校企协同促实践创新。举办校企协同育人高峰论坛;与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力等企业签署共建实习实训基地820个;引导关联孵化企业入驻科技园、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三是校地协同促服务创新。争取近十亿资金与成都市共建成都市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与宜宾市合作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与成华区共建“环成都理工大学知识经济圈”“文旅成华”等项目,广泛开展地质监测、地球科普、地学应用等领域的区域服务。

    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人才培养实现了从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到“立志”与“精业”并重的育人导向转变;从碎片化、被动式、单向度到全过程、自主化、互动式的实践育人模式转变;从创新教育资源单一分散向协同聚焦的育人机制转变。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实践、能力提升”有成效、“扎根西部、建功基层、报效国家”有行动,教师“潜心育人、悉心指导、寓研于教”有回应,学校“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多方支持”有落实的良好育人生态。地学创新人才培育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提高,产生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学校近5年的约4万名毕业生中,地学类占1/3,近60%留在西部地区及地学相关行业就业。学校先后入选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龚灏 副校长 曾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