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鼎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丁大庆 王昌军)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的郭里镇,虽然是个偏远乡镇,但镇中心小学的“温馨校园”建设经验获评省级乡村学校优秀案例,独山小学因泥塑陶艺等课程建设获评“全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郭里中学的“落地梅花拳”等课程在全市推广,中小学教育质量连续8年在邹城农村学校居于领先。在当地,一提起郭里镇,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为这里的教育特色点赞。

    郭里镇只是济宁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典型缩影。近年来,济宁把乡村教育振兴作为重中之重,优化布局、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促进了农村教育的“美丽蝶变”,成了推动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金钥匙”。

    一组数字显示,自2016年以来,济宁不断优化城镇中小学和幼儿园规划布局,新改扩建幼儿园1023所,新增学位10.36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316所,新增学位28.3万个,全部消除了66人以上超大班额,提前完成了56人以上大班额“清零”任务。

    近几年,济宁全面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与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8.1亿元,建设校舍246.3万平方米、运动场269.6万平方米,其中购置设施设备10.5亿元。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室占比达到98%以上,数字化校园达96%,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各项服务保障功能。

    坐落于济宁孟子湖畔的大束镇安平小学依湖傍水,校园内外环境宜人,红色的塑胶跑道环绕操场,现代化的教学楼、功能完备的学生食堂、设施先进的室内篮球馆一应俱全,每个班安装了触控一体机、空调。“10年前,学校几乎全是‘水泥椽’的瓦屋,校舍不仅狭小,而且冬天冷、夏天热;操场都是泥土地,更谈不上什么餐厅了。现在办学条件大变样,有些条件还超过了城区学校。”安平小学校长王守国说。

    为培植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济宁不断加大力度,特别是今年初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农村学校建设“双百工程”,做强100所农村中心中学、100所农村中心小学,力争经过3到5年努力,让“双百”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至少达到所在县市区城镇学校的平均水平,培养一批教学质量优异、办学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社会广泛认可的乡村名校。

    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济宁仅今年就招聘中小学教师4000余人,重点充实到农村学校一线;把农村教师工资纳入各县市区财政预算,实现城乡教师工资、津贴补贴统一标准,确保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作水平,确保新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同时,建设教师周转房,解决交通难题,增强人文关怀,大力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归属感、幸福度。截至11月底,济宁教师周转房已开工建设1115套,其中已完成938套。

    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提升教学质量是永恒主题,也是老百姓的心头大事。济宁坚持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质量优势,出台加强学校管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配套制度,组建教育集团、城乡学校联盟,开展送教下乡、专递课堂,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

    此外,济宁还定期召开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通过“推门听课”和全科视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立足乡土资源、地域优势,培植泥塑教育、剪纸教育等特色品牌,发展兴趣小组、学生社团,举办“市长杯”足球联赛和篮球、乒乓球、跳绳比赛,带动更多农村学校变成“小而优”“特而强”的优质学校,让更多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目前,济宁正在深入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工程,计划3年内创建“农村双百学校”275所,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让农村教育成为全市教育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将通过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加强教育管理,下大力气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激发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潜力和活力,让更多农村家庭享受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济宁市教育局局长高广立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