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三是在立德树人引领下把握“五育”融合方向。“五育”融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根本导向,把教育目标回归到人本身,在教育实践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才能真正破除“五唯”痼疾,破解“双减”难题。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素质,强调以德为先、以智为源、以体为本、以美为怀、以劳为径。人才素质的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但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
未来“五育”的关键在于融合,达到相互融通、相互滋养的状态,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培养体系,走出一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创新之路。
加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 顾海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理论创新问题的论述中再次提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一次着重强调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要求和内涵等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的过程。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知识体系、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过程,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同思想文化的转化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才能升华中华文化的思想魅力。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奋进中积累的文化精粹,蕴藏着中华民族世代奋进聚合的文化力量。以广大人民群众耳濡目染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力量,再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质和理论形态,必将升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最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源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气质、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增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信自觉。深刻理解“修身”“齐家”“平天下”古训的寓意,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之大德、社会之公德和个人之私德等不同层面的密切关联及其内涵,进一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本质等重要理论认识的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精粹,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的思想文化源泉。这是新时代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的问题。
深刻认识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
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翟博
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深刻认识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
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四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教育方针的内容进行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五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开宗明义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总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最本质的要求。
六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
七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是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彰显了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九是坚持尊重规律性。在教育服务方向上,更加注重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途径上,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十是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历史征程中的关键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的教育方针
“人民至上”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概括提出的十大经验之一,体现着党的宗旨,反映了党的初心使命。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民至上”反映着党百年教育方针的历史经验。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党百年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及其历史成就,“人民至上”在党的教育事业上,是对百年教育方针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突出强调党的教育方针“人民至上”根本要求。2015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增加了为人民服务等方面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总要求。
“人民至上”反映着党百年教育方针的理论本质。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体现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上,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作为重要的理论源泉。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其理念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性也不断被深培厚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人民至上”内涵。
“人民至上”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要求。一要坚持教育均衡,确保“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二要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长期存在的“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三要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四要坚持需求导向,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
百年淬炼,百年荣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日臻完善,人民至上的思想熠熠生辉,贯彻落实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就要立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
在深学细悟中坚定教育初心使命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系统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深学细悟中进一步坚定教育初心使命,在行知结合中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城市创新发展能力,全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
一是深学细悟,进一步坚定教育初心使命。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做到认真学习,深学细悟,进一步坚定教育初心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