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之后补“四招” 家校共育更有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家访作为联系家庭和学校的纽带,一直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面对面的家访,拉近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传递给家长的是亲切、信任、重视的态度,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有利于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和合作共育的格局。然而,在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家访逐渐被短信、微信抑或请家长到校等方式取代,家访已然成了“奢侈品”,老师们觉得教学任务太重、分身乏术,家长们则心思复杂,各种欢迎与纠结不待言说。

    那么,家访之后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我们知道,有的家访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解决问题,有的如果缺乏后续跟进,则前功尽弃……为了将访得的信息有效利用,延伸教育的功效,增强家校合力,家访之后的工作也不容忽视,需要补充“四招”,以增强教育效果。

    第一招:“普访”之后抛砖引玉。班主任在开展对全班学生家庭的普访之后,可以把家访情况做一个小结,分别写一封“给家长的信”和“给孩子的信”,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待人接物、亲子关系等角度,描述家访过程中观察到的感人场景与细节,归纳优秀家长的育儿经验,适当放大并表扬孩子的优点。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将这些信朗读给学生听,或在家长会上、微信群里朗读给家长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龄人的故事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对学生和家长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与激励作用。普访之后,教师也要注意,不要给家长和孩子造成盲目攀比的压力。对于普访中发现的问题,班主任也可以在后期予以持续关注。

    第二招:“定访”之后连环设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彰显出各自的个性与特点。在班上,总有一些情况比较特别的孩子,他们或多动、或自闭、或暴力、或孤独、或焦虑、或叛逆、或情绪波动比较大……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他们自小显现出在数理、文学、体育、艺术、科技等某方面的潜能。对于这些孩子,教师可以与家长协商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并在开学前后或者考试、节假日前后定期家访,辅之以线上面对面、微信交流等方式持续跟进指导、交换意见。家访之后,教师可分别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及时跟踪观察、记录学生的现实表现与进步状况,调整教育方法与辅导措施。如在我曾经带过的班级里,有个男孩叫小文,我通过家访得知他每周要上5个课外培训班,但孩子实际上都不喜欢,不过他对手风琴特别感兴趣,经常趴在手风琴社团的教室外观看,学生练习的曲目他只要听过一两遍就能快速哼唱出来。于是,家访时我向家长反馈了这个情况,家长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同意他减少别的课外班,参加学校手风琴社团的学习。这个孩子后来走上了艺术专业之路,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

    第三招:“随访”之后雪中送炭。随机性的家访,往往针对的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家庭特别困难、孩子突发疾病等特殊情况或留守儿童。家访时,教师应给予真切的关怀与慰问。家访之后,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用适宜的方式给予帮助,进行关怀教育,引发学生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同时让被帮助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如某个班曾经有个学生突发脑部疾病住院,班主任发动每位同学在彩纸上写一句话,折成千纸鹤送给他,并带领同学去看望他。之后,班主任又组织孩子们通过义演、义卖等方式,为生病的同学筹集医药费。随访之后的雪中送炭,既让需要帮助的孩子接受关爱、懂得感恩,也让给予方体会到助人的快乐与价值。

    第四招:“专访”之后刚柔并济。有的孩子因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落后,成为班主任的家访重点关注对象。这样的孩子往往对家访比较反感,担心老师向父母告状,家长也总因为孩子的调皮捣蛋、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心力交瘁。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应把握其心理,寻找契机,选择在其有点滴进步或为班级有“立功”表现的时候登门家访,甚至还可以携带有纪念意义的奖状或奖品,当着家长的面送给孩子。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家访之后,教师需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期待、信任与锻炼机会。班主任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科任老师及时沟通,寻求共同关注与帮助。不过,仅有爱的“走心”教育还不行,大多数学生虽然希望进步、渴望优秀,但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要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还需要有刚性的制度和纪律。制订“师生约定”、与学生签订“协议”是较为有效的转化方式。比如:孩子如果在两周之内能认真完成各科家庭作业,则可以获得“月光宝盒”中的任意一个惊喜。至于放置什么惊喜,宜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和兴趣爱好来设定,可以是放学后允许打半个小时篮球、担任一次升旗仪式的升旗手、自由选择同桌(前提是对方同意)、给家长发一次喜报等。如此刚柔相济,定能破壳融心。

    家访如同一剂良药,需要好好熬制才能发挥其功效。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当教师和家长协同配合,一定能开启其生命成长的密码,使其焕发生命的华彩。

    (作者系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网路环境下家长学校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编号:ND205533]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孩子厌学该咋办?     下一篇:乡村振兴 教育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