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教育点睛
东海的大陈岛上,大陈实验学校学生用自己的劳作诠释着垦荒精神。
教育家斯霞的故乡斯宅乡,百年校史的斯民小学就是一部乡村变迁史和教育文化史。
江南水乡的乌镇旁,茅盾、王会悟的母校植材小学,开展了追寻先辈足迹的红色研学。
村校在行动,高校亦如是。
2018年,浙江发起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在全国率先探索出真题真做、“政校企村”四位一体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涌现了一批文化振兴的典型。
浙江财经大学团队在坪坑村完成了“守望文化馆”项目,给古村带去勃勃生机。浙江农林大学团队在石仓村重振地方老酒品牌。大赛还开辟出专项赛事,如临海村舍美丽庭院、兰溪乡村文化旧居赋能空间、瓶窑镇良渚文化创意等。
曾多次带队到村里举办“成人礼”的浙江财经大学教师刘亚辉告诉记者,村民从一开始的“看热闹”逐渐转向自愿自觉,愿意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不忘根本、清心明志。”
2020年底,这项大赛升格为全国赛,吸纳了更多高校前来参与。参赛高校从首届的54所增加到近500所,参赛师生从5000余人增加到4万余人,竞赛合作基地乡镇从6个增加到123个。通过大赛,更多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鲜活起来。
美丽乡村,教育点睛。未来的中国乡村,教育又是怎样的角色定位和存在形态?入选了浙江省首批数字社会未来教育重点场景的衢州市的余东村,正孕育着乡村教育的一场变革:村里的每一座老屋、每一块空地被充分激活,城区教师进村开发课程,城区学生进村体验农事,整座村就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场景,留住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的浓浓乡愁。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美好乡村教育,正阔步走来!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周飞 陈宁一 禹跃昆 蒋亦丰 张春铭 高众 执笔:本报记者 蒋亦丰 视频:周子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