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报国 矢志初心
![](http://www.00-edu.com/d/file/2021-12-28/3f427640c13e8a2815accb656023178b.jpg)
![](http://www.00-edu.com/d/file/2021-12-28/add0ffb86dd745a61e3895d4734ae923.jpg)
![](http://www.00-edu.com/d/file/2021-12-28/755fb05c185ec44e58634cf9f4da45d1.jpg)
![](http://www.00-edu.com/d/file/2021-12-28/db60c59f9342ca0293f766c342bba9c6.jpg)
“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的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这段著名的“黄大年之问”,是黄大年生前谈起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时,在朋友圈写下的。叩问内心,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用行动甚至生命作出了郑重的回答。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当年7月,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首批认定的201个教师团队来自全国200所高校,覆盖各学科门类和东中西各省份。
如同黄大年追忆邓稼先那样,今天,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将“黄大年之问”化作自我鞭策。
他们不只是201名教师,而是201个响当当的团队,包括数千名成员。他们中,有的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领跑世界科技前沿;有的着眼本土发展实际,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有的在疫情等现实难题到来时挺身而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有的围绕国际交叉学科研究前沿,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
在科研的星空里,个人始终是渺小的。集结团队的力量,才能行稳致远。
201个团队,犹如201道光束汇集。每一个团队之中,成员群策群力,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一次次点燃创新和超越的引擎。
领跑全球 敢为人先
“我们决不能同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12月20日,山东石岛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标志性工程之一——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
这意味着反应堆已经可以输出足够的核功率,使主蒸汽参数和流量满足汽轮机带负荷运转,机组可以维持稳定的输出电能,从而能够并入电网,开始正式向外输电。
从这一天起,从石岛湾核电站发出的电能将由国家统一调度,为千家万户送去日常用电。
清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负责人张作义解释,石岛湾核电站采用的是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高温气冷堆技术从实验堆规模迈向商用电站规模,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建成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意味着我国已经系统掌握了其商用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先进核能技术竞争中“杀出重围”。
5万张图纸,10万页文件,15000多台套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的核岛设备……凭借着跬步千里、久久为功的努力,张作义及其团队硬是将我国核电技术“堆”上了能够代表世界先进生产力的科学高地。
回望历史,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重心的转移总是与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现实应用相伴随。自主可控、前沿领跑的科学技术,对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翻开新中国工业史,“中国工业结晶之母”王静康的名字,同化学工程工业结晶领域中的许多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及技术推广项目紧紧联系在一起。
“工业结晶”是把物质中的分子、原子、离子按照规则排列,使物质从液态、气态转变为去除杂质的固态晶体。这项工作听上去抽象,应用起来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青霉素制剂开发。
20世纪中叶,提纯药用青霉素的技术被国外垄断,这种救命“神药”一度奇货可居。1990年,王静康带领的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教师团队接受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应用开发”。
为了不浪费国家经费,王静康定下的目标是产业化开车必须一次成功。项目研发后期,由于过度劳累,王静康的甲状腺疾病复发,引起心脏房颤。为了不耽误进度,她把手术时间一拖再拖,直到进行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才住院治疗。等到工厂进行设备、仪表调试时,她又先后7次赶到现场,检查并指导产业化开车工作。
终于,团队在华北制药厂一次开车成功,使当时每吨青霉素产品净增效益两万元。这项技术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于全国九成青霉素产业,使我国青霉素产品占领了八成以上的国际市场。
几十年来,王静康始终带领团队战斗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第一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工业结晶奇迹,不断改写世界工业结晶格局。
当时间的车轮碾过21世纪,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教师团队和历史的机遇有了正面碰撞。
3G以前,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一直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我国科研工作者只能在别人设计好的系统里去应用。“提出的理论再好,不掌握技术主导权,只能眼睁睁看着欧美绕过我们的专利。”团队负责人张平回忆。
痛定思痛。2002年以来,在国家宽带TDD(时分双工)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将离散导频算法从二维拓展至三维,实现4G空时频帧结构设计在空时频三维和可变的约束条件下,提出了基于次优解的多维去耦均衡离散导频设计算法,系统性能达到4G的最高技术需求。在上述高速移动理论的约束下,他们还构建了以TDD—OFDM—MIMO(时分双工—正交频分复用—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为核心的4G技术体系,传输速率较3G提升了500倍。
在许多像无线新技术研究所教师团队一样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以TDD技术为核心的4G已覆盖70个国家、161家运营商,全球用户数18.42亿,占4G总用户数的41.63%。到了5G时代,TDD频率的全球用户占比更是创纪录地超过了三分之二,我国则全部采用TDD。
“我们决不能同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经历了2G追赶、3G突破、4G并跑、5G主导,如今的张平信心满怀,“未来,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
砥砺强国 上下求索
“祖国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1998年,徐德民在61岁时干了两件“疯狂”的事:一是荣誉等身却不愿安享晚年,一退休就组建了西北工业大学自主水下航行器教师团队;二是项目投入大、风险大,找不到经费支持,就干脆贷款搞科研。
徐德民之所以如此执着,是因为在世纪之交,海洋权益、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已成为世界焦点。自主水下航行器是支撑海洋战略的重要一环,而我国在这一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海洋战略需求。
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让徐德民在自主水下航行器方面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案。他带着团队省吃俭用,用借来的笔记本电脑做科研,每天加班加点,除夕夜都奋战在一线。在资金、设备、场地等支撑条件都很薄弱的情况下,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相继提出3种型号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总体、动力、导航、控制系统创新性技术方案。
有人向海击水,有人叩问九天。
上世纪90年代,小卫星以其独特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在国外,小卫星研发一直有大学的高度参与,因此也被称为“大学卫星”,但在当时,国内大学研制小卫星史无前例。199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研究所教师团队开辟先河,着手这一领域。
“卫星是典型的高精尖集合体,高校能搞定?”一开始,质疑的声音很多。作为项目发起人,总设计师曹喜滨并没有辩解,而是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去回答。
白天,他与团队共同设计、讨论,作出技术决策,晚上再查阅大量资料补充知识和工程经验盲区。高强度的工作让曹喜滨的眼睛严重疲劳,2006年底,仅43岁的他就进行了白内障手术。
星光不负赶路人。从国内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试验一号”,到世界上首个独立奔月、绕月的微小型航天器,卫星所教师团队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星空奇迹。
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脚踏大地。
都说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是大国博弈主战场。科研工作者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越多突破,就越能把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过去,在新型显示屏研发上,欧美、日韩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一直占据着全球显示材料和技术的核心地位。我国虽是显示屏生产大国,却一直不是研发强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