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生态站教师团队:开创湖泊生态修复“梁子湖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团队成员开展水生植物研究工作。

    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在梁子湖牛沙咀小岛上,“岛民”是50多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

    虽然岛上的生活比较艰苦,但“岛民”们都怀揣着科研报国的梦想,希望治理好这个340平方公里的大湖,为全国提供一个湖泊治理样本,让越来越多的富营养化湖泊重新变为一泓清波。

    建立水生植物野外研究基地

    1992年,团队负责人于丹作为武汉大学生物系第一个进站研究的博士后,开始开展“长江中下游湖泊群水生植被”研究。他调查了洞庭湖、鄱阳湖等100多个湖泊后,选择在物种多样性丰富、植被类型多的梁子湖建立水生植物野外研究基地。

    在一个孤岛上建观测站,谈何容易?一开始,没有任何资金来源,在湖北省人事厅资助下,于丹买下了岛上渔民用石头搭建的简易房,开始了初步实验监测。此后,随着实验研究的开展和工作积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梁子湖野外生态站建立,并于2005年获批“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7年,团队所在的生态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唯一的生态学一级重点学科,并建立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

    获批国家站后,科技部和教育部加大了支持力度,武汉大学也从人财物多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岛上的实验条件大为改观。国际知名学者托马斯来站后,赞叹梁子湖站是世界上最好的水生植物实验站。

    采集标本,用水草为湖泊“疗伤”

    历时30年,团队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水体,采集水生植物标本40万余份(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拍摄水生植物图片30万余张,收集水生植物种子7000余份,调查了3万余个水生植物群落样方。

    从水生植物研究,到水生植被重建、湖泊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研究,团队把“以草治湖”作为主要技术措施。

    为治理修复梁子湖,团队在湖底种植了20万亩水生植物。如今,湖内80%的区域被水生植被覆盖,“水下草原”清晰可见;湖水水质也整体恢复到Ⅱ类水质,1/2为Ⅰ类水质,除去洪淹的2010年和2016年,再未出现过Ⅲ类水质。2009年6月下旬,对水质要求极高、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淡水桃花水母,高密度、大面积出现在梁子湖,为这里的水质变化做了最生动的注解。

    总结梁子湖治理经验,团队面向全国湖泊治理,提出了“抓紧治‘小病’,分期治‘重症’,保住‘生态本钱’”的新思路,得到了中央领导批示。此后,全国良好湖泊保护项目启动,投入150亿元,保护了200多个轻污染湖泊,梁子湖治理的经验和技术被推向了全国。

    接力育人,助力学科良性发展

    从梁子岛走出的100多名博士硕士,不少在国内外知名研究所或高校工作,多人晋升为教授,成为水生植物研究的中坚力量。

    团队3名博士生导师中,从美国学成归国的常务副站长徐新伟,用分子手段来研究水生植物的分类、重要类群的起源与演化;科研副站长刘春花专注于水生植物生态学和植被恢复机理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文。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的王忠来生态站做博士后,聚焦水生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揭示了水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留站工作的王力功、范书锋、于海澔和吕田,如今常驻梁子湖、大通湖、阳澄湖和枝江八湖的生态修复一线,研究水生植被恢复过程中浮游植物、微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的动态变化,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机理。

    研究方向上的多点开花见证着团队的创新与发展。团队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几十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近200篇,获评“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荣获首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和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为把梁子湖国家生态站建设成国际知名的水生植物研究与水生态修复重要基地,团队一直在持续迈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