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教育 扮靓乡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质量推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以大教育的视野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毛宏芳介绍,近年来,浙江在“城乡携手、同步课堂”项目试点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组建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3种模式的“城乡教育共同体”,进一步推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整体提升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学校管理、教育质量和校园文化水平。

    ——融合型“教共体”,其城乡各校区合为一个法人单位,实行“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培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的管理模式,促进一体化发展。

    ——共建型“教共体”,其各成员校法人独立、财务独立,但工作统整,核心校将不低于10%的骨干教师选派到成员校任教。

    ——协作型“教共体”,主要适宜在省内跨区域施行,不打破原有学校各自的人事、管理体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项目协作。

    被称为“钱江源头第一校”的开化县齐溪镇中心小学,位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景色宜人却交通不便。

    近年来,该校先后与绍兴市鲁迅小学结为协作型“教共体”,与开化县实验小学结为共建型“教共体”,办学活力被彻底激发。

    语文课上,讲到钱塘江大潮,之江头尾两端的学生会接力分享一江春水由山至海的奇妙旅程;美术课上,城里娃娃能跟着乡村学校教师的镜头,共同欣赏美育基地“兰馨苑”内的植物盆景。在齐溪镇中心小学校长吴章德看来,如果说送教是“教共体”1.0版,接管是2.0版,那么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乡村学校的特色也能反哺城镇学校,真正实现3.0版的双向融合、共享共用。

    开化县教育局副局长郑凯告诉记者,省里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还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共体”建设模式探索。以开化为例,当地县城学校少、乡村学校多,全靠几所城区校当“车头”,“火车”肯定跑不快。为此,县教育局在夯实城乡结对的基础上,支持规模较大的乡镇中心校与周边村小深度融合,以“一校多区”模式提质增效,拉动乡村教育旧貌换新颜。

    建好一个“教共体”,共谱一首“协作曲”。如今,浙江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已达3496所,覆盖省内全部乡村学校和60%的镇区学校。以“教共体”为牵引,美好乡村教育犹如飞速的高铁,奔驰在之江大地的春天里,奔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不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久久为功。未来,我们将高水平谋划好教育事业的工作思路、高起点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教育先行省建设、高定位打造数字化改革金名片,继续把办好美好乡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必答题,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优质均衡,着力建设‘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加快建成教育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先行示范区。”毛宏芳说。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周飞 陈宁一 禹跃昆 蒋亦丰 张春铭 高众 周子涵 执笔:本报记者 高众 视频:张春铭)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