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作为 “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聚焦点·“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
12月21日,记者从教育部召开的首场“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教育部统筹各方、多措并举、持续发力、积极作为,以扎实有效的行动推动“双减”落地见效,着力构筑良好教育生态,“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聚焦“三个提高”,整体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在整体工作部署上,教育部坚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按照“双减”文件的精神,指导学校强化“三个提高”,明确具体要求。聚焦“三个提高”,全面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学足学好。
“新学期开学以来,各地各校坚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聚焦做好校内减负提质,创新工作思路,细化落实举措,广大校长教师积极作为、辛勤奉献,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吕玉刚介绍,一是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二是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据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目前,有91.9%的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三是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99%以上的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98.7%的教师参与了辅导答疑,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保障学生学业质量。
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初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学校直报平台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为培训机构划出“红线”、明确“底线”
“双减”政策的落地见效,与地方党委、政府各部门的努力密不可分。政策出台以来,各地快速响应、稳妥施策,积累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经验,不仅让“双减”工作开展得平稳有序,也推动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除了校内发力,校外也要从严。如何落实好“双减”精神,为培训机构划出“红线”、明确“底线”,考验着各部门的管理水平。
为杜绝校外培训机构“卷钱跑路”等极端情况,威海市建立学杂费专用账户,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加强对培训机构资金的监管。四川省则搭建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管理平台,在平台上更新机构相关信息,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教员、学员、缴费等情况实施实名制、大数据智慧管理。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介绍:“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退费难’和劳动用工风险排查不全问题,我们对10个省市开展了专项督办。”
教育部还组织各地在周末、中秋、国庆期间开展暗访,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5万余人次,检查培训机构7万余家,取缔黑机构414家;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线上培训日常巡查,关停了199个培训系统。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经过各方不懈努力,取得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部分留下的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政策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双减”见效,社会教育观念发生积极转变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70.3%的家长认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66.2%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陪伴孩子参加校外体育活动,65.5%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再额外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新学期还不到4个月的时间,取得这样的变化,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吕玉刚介绍说,“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教育观念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同,人们更加关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家长改变了以往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等行为。
“双减”还推动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各地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稳妥有序推进校长教师的交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差距。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也随着“双减”的开展不断深化。吕玉刚介绍,各地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遍把落实“双减”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着力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积极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本报北京12月21日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