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优 村娃筑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在教育现代化评估条例中已经引入结构型质量,从以往的关注“达标”到现在的关注“差异”。这一举措带来的明显变化是,地方政府将更多目光聚焦到乡村教育办得好不好,因为这直接关乎教育现代化指数。

    村校、优质、生态这些评价导向的关键词,正导入到地方的教育评价改革中。

    海盐县创新推出城乡学校“发展性指标”,由学校自行申报评估,指向学校差异化发展的个性要求。评价结果与起点相关,看过程增量。如此一来,原先大家公认的优质学校,在几十项评估指标的实证汇聚后,并不一定具有优势。相反,起点低、有想法、会干事的乡村学校赢得了机会。

    沈荡中学从第一年的B等偏后,到第四年跃升为全县第一名;从过去每年流失优质生源40人左右,到这两年出现了回流现象,每年都有外流学生申请转回。校长陈雪峰感慨:“评价改革给了乡村学校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在师生心目中沈荡中学就是好学校。”

    此外,海盐还率先推行中考评价改革,开展以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4个维度的综合素质评价,以20分计入中考,树立城乡学校的全面育人观。

    2019年,海盐首批通过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核心指标的7项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均低于0.3,远低于评估要求的数值。

    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指引下,在教育评价改革的撬动下,浙江乡村教育向“优”而行的共同富裕道路正越走越宽。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周飞  陈宁一 禹跃昆 蒋亦丰 张春铭 高众 执笔:本报记者 蒋亦丰 视频:周子涵)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