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昆虫备忘录》。学校供图 数学课堂上,学生们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学校供图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颁布实施,立德树人成为教学改革的灵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变什么、怎么变、怎样才能变得更好,就成为学校管理者思考并实践的方向。我们梳理教与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制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是教师设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不匹配,学科学习缺少实践性,以至学科的育人功能不能很好发挥。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素养表现型教学,即强调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表现性任务的完成,促使学生把内在的知识、素养、能力等展示出来,进而获得知识、能力、思维的深层次提升,最终使得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真正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以顶层设计保障教学改革的明确路径

    教学改革先从语文起步。核心素养的表述是宽泛的,表现型教学的模样是模糊的,怎样才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这个时候,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带领教师解读《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项目书,让教师们明晰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在顶层设计中,确定了“大主题统领,小专题支撑”的落实路径,围绕素养表现型教学分解出“内涵解读”“操作原则”“教学评一体化新环境建设”等10多个研究主题,并把每一主题细化成3至10个微专题,落实到每一周的学科组活动中,让研究有内容、有序列、有推进、有指导,保证了研究在教师能理解的层面进行,教学改变在教师可控的范围内发生。

    语文先行,数学和英语紧紧跟上,就这样,素养表现型教学在三大主学科中同步推进。特别是在“操作方法与原则”“教学评一体化新环境建设”等专题的研讨中,三个学科的教师常常进行跨学科交流,彼此启发与帮助,很好地提升了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策略的多样性。

    当教学变革不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而是一个个能够跨越的丘陵的时候,教师就能够且歌且行。

    以教学范式建立表现型学习新形态

    教学方法的变革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永远不是一篇文章、一个口号,而是清清楚楚的操作方法,是结构十分明确的教学板块。

    所以,我们带领教师围绕“素养”和“表现”深入研讨——“怎样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学习中有哪些表现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表现的能力”,在一系列的思考中,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学习任务的选择与确定上。于是,“主题—任务—表现”的基本模型就渐渐清晰并固定下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讨确定了“分享聚焦—立体研讨—整理建构—迁移运用”的动态结构图,教给学生学习中有条理表达的语言范式,开发了语文、数学、英语“素养表现型教学学习展评单”,用明晰的素养发展目标为统领,建构“前置学习—交互学习—拓展学习”全程学习的机制,帮助学生与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所知与所用达到一种良好的生态平衡状态。

    长期的表现型学习,让学生呈现出一种会学习、善思考、乐表现的积极学习状态。今年11月,无锡市教科院在东林小学组织了语文、数学两场研讨活动。在学习说明文《太阳》的时候,教师出示了月球的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对月球进行介绍。一名学生从电影《长津湖》中了解到长津湖零下40摄氏度的温度,说明月球夜晚零下183摄氏度是怎样的寒冷,唤起学生脑海中对电影画面的记忆,把超出认知的数字变成了可感的存在。

    以目标层级细化保证核心素养的深度达成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名年轻教师在交流中提出了心中的困惑——

    “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每一句话都读得懂,每一方面都不知道怎样培养。现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又明确了每一单元学习中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到底应该教什么呢?”

    她的提问让教师们都陷入了沉默,也让教学改革核心团队的成员们发现了一个被疏忽的问题——在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怎样的知识体系呢?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学改革就处于一个瞎子摸象状态。

    数学有着明确的知识体系,但语文没有。为了建立起语文的知识体系,我们把核心素养和语文要素对接,首先把核心素养的四方面进行分解,比如“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分解为语言的“理解”“运用”和“发展”等二级指标。其次,打开一至六年级12册语文书,通过研究一、二年级课后作业题和“语文园地”,提炼每一单元侧重培养的语文能力,并和三至六年级单元目标中明确提出的语文要素进行归类。再其次,和语文核心素养对接,把零散的语文要素纳入到不同的系统中,形成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最后,结合单元中每一篇课文所在的位置以及课后作业题的提示,把语文要素分层次、有重点地落实到单元内部。

    如此,素养表现型教学就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层次分明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体系,助力了核心素养一步步深度达成。

    以项目化研究助力改革的全方位推进

    素养表现型教学体现的学科实践性,不仅仅表现在课堂学习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任务的统帅之下,通过表现这一积极的展示手段,最后获取知识的建构,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作业的设计、剧本的创作、语文综合性活动等相关项目的建设与推进,把实践育人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作业研究项目——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研究手中的练习册,删掉其中过易、过难、重复的内容,增加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补充漏掉的重要知识点;把生硬的、单一的检测变得形式丰富、有情有趣;每一课的作业都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题目”“提高性题目”“思维性题目”,编制出语文、数学一至六年级《素养表现练习册》,完成作业分层,促“双减”落地。同时,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还各自创造了适合本学科的“长程式”作业,在一个任务的统领下,学生在一周或者一个月内完成,把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

    课本剧创作项目——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直观表现出来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创造能力。为此,我们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大的表现舞台,选择不同年级故事性的文本,指导学生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

    综合实践项目——设计五大主题活动:寻根教育、名人教育、成长教育、传统教育、节庆教育;开展“东林讲会”,打通学科壁垒,学生素养得到“全景式”表现。

    以网格教研落实教师团队的全员发展

    今年1月,东林小学教育集团“东林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下设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教育科学3个研究所,每一个研究所下设3至4个研究室,比如立德树人研究所,下设班主任工作研究室、学生行为习惯研究室和家校合作研究室。每一个研究室下面又设组,比如教学研究室下设教学方式研究组、课例开发组、教学资源开发组和教学评价组。在人员配置上,做到“三突出”,突出人员互选,突出用人所长,突出人人参与,做到每个网格教研问题都有教研“哨兵”对症下药,以“个体研究+群体智慧”,开创学校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崭新格局。

    几年来,在我们不断地思考、实践与突破中,学校的办学层次显著提升,教师和学生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获评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东林学人’四有好教师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项目。

    东林小学教师在省市级线上线下公开教学170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优质课、基本功比赛特等奖、一等奖16人次。4年多的时间里,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区域组织的抽测中名列前茅;学生在诗词、课本剧、创客等各项比赛中获奖400多人次。

    近4年来,学校接待省内外学习团队50余次,学校核心团队10余次到西安、青岛等地送教,为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学科实践如何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东林经验。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全国模范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