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学院:“1+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学素质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武昌理工学院是湖北省武汉市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武昌理工学院创建并实施了大学素质教育“1+3”人才培养模式:1个基本模式和3个子模式。基本模式也称“三维”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适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三维一体与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3个子模式分别是“全息场”德育模式、“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和“素质分制”评价模式。“1+3”人才培养模式颇具特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优秀范例,在全面创新和发展大学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维”人才培养模式:清晰定位大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武昌理工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具体化、“素质化”,清晰定位大学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三维”(专业素质扎实、通适素质过硬、创新素质突出)要求,符合当今社会客观现实。

    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不少大学也逐渐向这种选课选专业模式过渡。“专业素质扎实、通适素质过硬、创新素质突出”的人才规格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的具体诠释,科学回答了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校还制定了专业素质教育、通适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协同推进的“三维”人才培养方案,将“三维”素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学生的毕业管理挂钩,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确保“三维”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全息场”德育模式:科学引导大学生将德育内容“入脑入心”并践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将德育内容和要求“入脑入心”并积极践行。武昌理工学院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创建并实施“全息场”德育模式。该模式是德育主体运用由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环境和德育制度等德育要素聚合形成的“全息场”,作用于德育客体达成德育目标的一种新型德育范式。该模式创新性提出“立、浸、导、践、省”的德育方式,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德育环境,构建包含“全员德育责任制”“素质导师制”和“德育评价制”等在内的完整的德育制度体系,有效地破解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碎片化”等问题。该模式的显著特色是“聚合性”,通过整合德育要素,汇聚“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历练”“习惯养成”“内省提升”等多样化德育途径和方式,形成“聚合力”共同作用于德育客体,促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及道德要求学深悟透、“入脑入心”,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高等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全新举措

    大学课堂教学有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安静”,即课堂上很安静,学生不发言;第二重境界是“回答”,即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们只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第三重境界是“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互动;第四重境界是“批判”,即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提出疑问;第五重境界是“辩论”,即学生与教师互相反驳。课堂教学要达到前三重境界相对容易,而要真正实现第四、第五重境界则有些难度。如果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则难以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率自然也就不高,这也是“钱学森之问”的深层次原因。钱学森的教育思想融合了教育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观点,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贯穿在各学段各学科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理论向导。

    武昌理工学院吸纳钱学森的教育思想精髓,多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学校创建实施的“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遵从“潜质开发、知识内化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强化“课前、课中、课后”贯通式的教学阶段,融合“引导”“研习”“检验”“精讲”“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将课堂教学不断推向高境界的有益尝试。课堂教学以“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能动性为前提,采取多样化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内化知识学有所得,鼓励学生在内化的基础上批判、质疑、重构,力争有所创新。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理念或模式,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是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范式。

    “素质分制”评价模式:对大学生素质评价难题的全面破解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实施素质教育客观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评价。而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看不见摸不着,自然也难以测评,学生素质评价是迄今为止未能攻克的难题。《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学生评价制度是发展素质教育的现实课题。武昌理工学院提出了“素质分”的概念,创建“素质分制”评价模式。“素质分”是通过素质评价得出的分值,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的量化评价,其本质是对大学生素质的评价。如通过对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态度、过程、表现、结果等的评价生成学生的“专业素质分”;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量化测评,学习、表达、交往、适应等通适能力评价和体质体能测试、心理素质测评等综合生成学生的“通适素质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意志、创新实践评价以及创新成果的鉴定评分生成学生的“创新素质分”。然后将“三维素质”的评价结果综合生成大学生“素质报告单”,并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的毕业管理、用人单位人才甄选等方面。当然,“素质分制”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落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武昌理工学院创建和实施的“1+3”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2017年1月2日,时任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作出了肯定性批示,同年5月,国家教育部门印发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专题简报,向全国推广,得到不少高校的积极响应。

    (周满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