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2021年度十佳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笔下是“伟大的力量”;“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青年,在一直与年轻人打交道的李大钊眼里,彰显着青春的性格,亦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代表。
“青年说”是中教评论2021年推出的新栏目,旨在邀请全国高校新闻学院负责人、教授及业界青年导师,带领大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各种社会热点话题。这是一个大学生思想交流的平台、在线实践的平台和国情教育的平台,更是一个特殊的思政课堂。它展示了当代青年思想深度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反观大学生专业水平和思想的多元视角,并为教育评论带来新鲜的观点和青春的朝气。
这一年里,“青年说”吸引了几十所新闻院校参与,共发表了近百篇评论文章。通过院长、教授或业界导师主持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写作的方式,视角分别聚焦清北毕业生涌入教培行业、《觉醒年代》等一系列主旋律电视剧、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校园欺凌、青年亚文化、恋爱焦虑等,为读者带来了不同的解读社会问题思路和新的教育评论阅读体验,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为鼓励大学生以评论为号角发出青年呐喊,呼应时代主题,碰撞出更多充满积极正能量的声音,融媒体评论中心启动“青年说”2021年终评选项目。项目邀请20位新闻院校专家通过投票方式,共评选出10篇学生获奖评论文章,经评论中心终审,最终与读者见面。
我们欢迎更多的新闻院校参与,期待更多的大学生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积极传播振聋发聩的正义之声、智慧之声,在“立言”中增加才能,增长才干,在深度研读、了解社会与时代的过程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立身行己、明体达用,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自己的人生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筑牢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之基。
摆脱功利思维 开拓能力边界
作者:刘慧莹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陈开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
作者感言
我们是教育事业的参与者,也是教育发展的受益者;是新闻报道的阅读者,也是新闻评论的撰写者;是青年心声的表达者,也是青年担当的践行者。感谢“青年说”栏目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交流观点、分享看法的平台,引领我们共同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考察社会的变迁。愿能够以此为起点,和无数青年一起,借文字传播之形式,展青春奋进之力量。
屏“圈”不屏爱 沟通关怀在圈外
作者:邱家达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
指导教师:刘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作者感言
在我看来,新闻评论是在事实理解、逻辑思考和思想阐释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作品,所反映的不仅是对事件本身的思考,更是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折射以及对社会的一种热爱表达。我很高兴能在“青年说”这个平台上表现自我,我会在未来不断提升能力,以期提供更多元化和有价值的观点。
青春散尽不复来 理财何必急一时
作者:谭心莹
中国海洋大学2018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指导教师:王天定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作者感言
非常感激教育报的各位老师和读者们给予我入围“青年说”年度佳作的荣誉。正如这篇评论的文题“青春散尽不复来”,评论写作亦是如此。于我而言,新闻评论是与世界沟通的方式,而青年独特的视角也会是世界的珍宝。这句话时时提醒着我,珍惜自己写作中的稚嫩与锋芒,用心感受生活,勤于并勇于书写观点。
里子过硬 面子才更有光
作者:孙逸菲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崔明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作者感言
今天,人人都可在互联网上就新闻事件各抒己见,在评论区内唇枪舌剑,“新闻评论”的门槛与边界似逐渐消弭于这嘈杂洪流。正因如此,冷静有力、切中肯綮的专业评论才弥足珍贵。撰写新闻评论不仅是一个观点输出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思想、积累新经验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反思的力量,收获崭新的启迪,而非一味地透支存货、写空自己。
重视校园欺凌的“隐秘角落”
作者:伍梁永
重庆大学新闻学2018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者感言
我将评论视为一个对话的过程。发现问题、披露弊端、寻找症结所在,是与社会对话;思考解决方案、追溯问题的源头、以个人立场发表言论,是与自己对话;与其他观点碰撞、接受批评和建议,是与他人对话;而在贯穿评论写作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和社会对话。在刘海明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评论可以“留有余地”,留有被补充、被辩驳、被评论的余地,而是非判断并不是评论唯一的宿命。
别让名校光环助推教育焦虑
作者:程子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曹林
媒体评论员、新闻学博士
作者感言
“评论不是填充空白,不是真理对谬论的碾压,而是一种合理性与另一种合理性的对话。”这句话开启了我对新闻评论的认知。一篇评论的温度是文章的核心,它不仅需要温暖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他者”,避免平等对话滑向互相倾轧,也应当在字里行间让受众“冷”下来,让充分的思考而不是急躁的情绪作为讨论的先导,让真诚而理性的表达成为舆论空间的主流。
让正剧走进青年观众的内心
作者:宋启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作者感言
时值建党百年,“重大题材”“精品创作”“红色主流”成为许多热门文艺作品的共同标签,也激发了我们学党史的积极性和热情。能够代表青年对此发表观点,我深感荣幸。未来的重任在我们的肩上,以敏锐的眼光、独到的思想和新闻人的情怀展现青年风貌,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写下这段文字,既鞭策自己,也与同辈共勉。
透视亚文化肌理 警惕负面化倾向
作者:施好音
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本科生
指导教师: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感言
作为评论写作的新手,也是初涉世事的学生,我非常感激复旦新闻学院新闻评论课程提供的学习和练笔机会,更感谢张涛甫老师的亲切教诲。新闻评论看似体量单薄,实则是新闻人手中最应该握住的言论武器。事不评不明,理不论不清。今后我也会勤加思考,身体力行地发出青年强音。
警惕学历偏见 浇灭青年人成长的热情
作者:王馨慧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指导教师:韩立新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作者感言
在此真诚地感谢编辑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非常感谢韩院长对我的悉心指导。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距离一名优秀评论员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评论文章最关键的是阅读和积累。因此,今后我会多读多学多写,不断完善自我,迈向更高的台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