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① 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峨眉山路小学,师生们用智能设备上英语课。 ② 安徽芜湖湾沚区百花教学点的学生在用智慧设备上课。 ③ 安徽合肥黄山路小学,老师在用智能设备上美术课。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2021全国“智慧课堂”典型创新案例征集特别报道

    日前,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指出,中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中国教育信息化之路基本形成。回顾2021年,《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相关重要政策出台,站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的起点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正式吹响,教育信息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通过教育新基建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通过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构建教育新生态,通过新技术促进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身处教育深度变革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备受关注和期待。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均衡发展、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教育科技企业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助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围绕以上问题,日前,本报记者对话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聂小林。

    探索:信息技术深刻影响教育教学

    记者:近年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相继出台,反映了国家对智慧教育的重视。在您看来,信息化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聂小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样,技术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目前已经对教育管理、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产生影响,未来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2.0阶段,其内涵及外延已经和1.0阶段有很大不同。目前,新技术已经影响了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重大命题,比如教育均衡、个性化学习等。而从长远来看,新技术将为终身学习提供支撑。可以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是教育信息化下一个阶段的关键特征,并且不再是教育发展的附加题,而是会逐渐变成基础的甚至核心的力量。

    记者:“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如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聂小林: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很大,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回答。

    从微观方面来看,首先是学生“学”,教育信息化正在深入教与学的场景,助力个性化学习。举个例子,在课堂场景中,教材本身不足以让课堂丰满。在“互联网+”、5G技术的支持下,有海量资源可以让课堂教学方式更丰富,更利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资源。从教学全过程来看,学生课前预习的数据、课程互动的数据都可以得到记录和分析,为教师实施精准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是教师“教”。教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教育信息化为学校教研效能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以往的教研更多依赖教师个人能力,学科组、学校的优质教研资源很难扩散,更不用提发挥更大的价值。围绕教研、科研、教培等方向,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可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研修环境。这不仅打破了时空边界,也为解决教师能力提升难、培训课程与教学实际脱节、教师发展数据“缺、孤、无”、教师供给服务能力升级四个核心问题提供了精准路径。目前,我们与区域合作,共同创新教师研修模式,比如建立了长三角江浙沪皖名师网络研修共同体等。

    从宏观方面来说,教育信息化能助力构建更适合未来的教育体系。空间上,现在元宇宙的概念很火,我理解“教育元宇宙”创设的就是一种沉浸感的智能环境,打造跨时空学习的模式。时间上,教育也不再是必须什么时间学什么、过时不候,而是人人可学、时时可学。

    携手:破解难题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记者:2019年,教育部开始推广“三个课堂”,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在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聂小林:为助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公平,我们进行了多年的落地实践,总结起来,主要有三大发力点。

    第一,为“三个课堂”的推广搭桥铺路。教育部提出“三个课堂”项目,即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助力乡村学校开好、开足课程。乡村校的问题很多,比如安徽蚌埠,以前受制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域偏远等因素,很多乡村小规模学校科学课、英语课等不像城市学校那样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甚至面临开不出课的困境,信息化技术与设备的出现高效率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专递课堂”为乡村教师提供了与市区名师“面对面”交流教学方法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化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农村学生则可以通过智慧教育平台,与市区的教师和学生及时互动,高效参与课堂。

    第二,打通资源共享“最后一公里”。通过智慧课堂、智慧教研等形式,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助力教学、共享教研资源,帮助乡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乡村学生打开一扇窗。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有一所乡村小学,整所学校只有88个学生,留守儿童就占了30多个,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监管都非常难。配备科大讯飞“智慧课堂”系统后,一个叫汪艺童的语文教师,通过调用系统自带资源,带孩子们看更大的世界,也利用系统布置和监管作业,这让她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希望,干劲大大提升。

    第三,将智能技术推广到教育一线。技术要深入教育教学,还要带动教师们的进步和成长。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教师培训、精准管理、科学评价等方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比如针对教师培训和教学脱节的现实痛点,我们与区域合作,建立智慧教育研究院,集学校、教师、培训、展示、研究于一体,利用大数据开展“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并开发教研平台,实现教师研、训、学、管、测一体化,解决了传统教师培训开课难、考核难、验证难的问题。

    提质:在“双减”中推动减负增效

    记者:2021年的年度热词之一就是“双减”,“双减”的核心理念是减负增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无疑是一线教学的重点。现在都在提智慧课堂,教育信息化技术究竟如何推动课堂增效?

    聂小林: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努力的方向。正如我刚刚所说,现在的教学还有不少痛点。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还是很难做到“随时随地”,这和教师能力有关,也和教师负担有关。

    在我看来,大数据技术目前在构建智慧课堂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可能。利用感知技术采集教学数据,利用认知技术理解数据,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场景闭环,最终通过知识图谱和学习路径规划技术,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另外,信息技术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效益的提升。信息化设备很多看似很小的功能,都能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更进一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教学的线上线下融合,创设一个跨时空的探究式的课堂互动环境。在一些集团化办学的学校,总校和分校之间、课堂与课堂之间,都可以互动。

    记者:在“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各地各校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课后服务。在课后服务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学校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聂小林:“双减”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但对学校来说面临着很多压力和挑战。一是学生在校时间会增加;二是教学工作会增加,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兼顾课后的素质教育服务;三是学校管理责任会增加。而这些挑战往往最终聚焦在了课后服务上。

    我们总说,“双减”政策直接带来了“两减一增”。从“两减”来说,我认为要推广智能技术的应用,记录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生成学生个性化学习报告,让课后作业个性化,真正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保障。

    从“一增”来说,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资源的问题,也就是教师队伍的不足。社会资源是有,但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建设一个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理念下,科大讯飞的课后服务平台基于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四大场景,面向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第三方机构、教师、家长及学生等用户,解决了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关心的“机构管理、课程管理、午间托管、选排课、授课巡课、评价监管、财务管理”七大核心问题。目前,我们的课后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已覆盖135个区县、近1400所学校。

    创新:持续更新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