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跟孩子天性合作的校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借助这一课程的开发模式,在之后的短短两个多月,学校就多了“种植养殖”“乡村美学”“厨艺”等几十门课程。

    以这些农村手艺人为资源,学校课程的丰富、多样、可选择就有了突破口。比如,劳动课程有了扎实的落实点,将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科学整合,并基于课程整合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力求实现“生活即学习,活动即课程”。不仅劳动课程,各门课程都在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学校还提供技术模块、体育模块、艺术模块三大模块共计18门课程,实行走班上课。这些课程有“版画”“戏剧”“竖笛”“立体纸艺”“创意拼接”“蹦床”“机器人编程”等。

    如此丰富的课程,是怎么打造出来的?“限制激发创新”,这是教师们经过讨论,统一达成的学校办学准则的一条。

    于海龙来到学校时,发现学校可以用于课程支持的经费非常有限,“跟城里没法比”。穷则思变,农村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成了宝贝,可以变成独具特色的“农味”课程。

    “顶天立地”是九渡河小学课程体系建构的追求。“顶天”就是国家的用人目标、国家的课程方案、国家的课程标准;“立地”就是充分结合学校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真正的实际状况,让真实的生活走到学校。

    “顶天”,在教师们的理解里,是确保国家教材校本化的实施,让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任何“立地”都要围绕着国家对于未来中国公民素养的要求。

    山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包班教师年龄大、学历低,在实施过程中知识、技术等多方面受限制。但限制激发创新!九渡河小学教师李佳是一个有着10年传统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对她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从语文学科到跨学科课程样态的转变。如何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和摸索中,针对学生们反映的“图书区书太乱了”的问题,在梳理课程标准和国家教材后,她完成了一次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如用数学的“分类与统计”知识统计图书数量,并完成书籍分类;运用语文和道法学科知识设计图书的借阅规则。

    学生的课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拿一名三年级学生的课表来说,前四天安排分科学习,加一天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需要承载前四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再次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再理解运用。学习以任务或项目等形式开展,这些任务和项目将各学科标准和学习目标融合,让他们在真实问题的挑战过程中实现素养的落地。比如,针对留守儿童占四分之一的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开发了“我是爸妈天气预报员”的学习任务,每天为父母播报所在打工地的天气,提示穿衣指数,让孩子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基于实践理解打破学科界限自主探究实践,与现实的世界产生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遵循学生的情感发展、思维发展水平、成长规律。”经过两年的阵痛改变,从原来传统的分科课程,到现在的超学科课程,刘秋华这样认识。这名有着18年教龄的教师,和团队一起设计出“白菜争霸赛”“探寻山泉”等课程。

    “顶天”必须“立地”。成长于农村的于海龙非常熟悉农村人说话办事的习惯、思维方式,“我跟镇里的干部、周边的村干部都非常熟,其实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源,而且都是宝贝。”之前的教师们都不愿意也觉得没必要跟村里的人打交道,嫌他们不懂教育。当认识转变后,资源也真的就来了。

    与当地农家乐合作供应种植园的有机蔬菜和非遗豆腐,开发营销课程,帮助农民增收;挖掘山村非遗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技术如3D打印、LED等开发课程,制作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作品,让非遗文化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因地制宜开发“爬树”“登山”“溜冰”等山村体育课程,让农村的孩子找回原始的快乐,恢复农村孩子健康的体魄。

    “我们每名教师都是宝藏,似乎他们的内心也都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的战略目标里有一条,就是让老师过上有尊严、有价值的教育人生。其实开始我们不理解,但是慢慢知道了尊严的含义,把我们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当中,让学生变化、让家长认可,似乎找到了我希望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九渡河小学课程中心主任盛金柱说。

    虽然条件受限、资源受限,但是这些限制真的激发了创新。像豆腐课教师杨坤全,其实是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音乐教师郅伟男找来的课程资源;劳动课教师张丽萍充分利用当地九渡河药材基地的资源,开发了中药盆栽的课程,让中药草也可以像盆景一样走进生活中。

    生活即学习,活动即课程,孩子也真正找到了自我成长的发动机,学习兴趣和能力素养提升就水到渠成了。2021年,九渡河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在全区统测中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六年级毕业班,总成绩从原来的全区倒数进步为全区前列。

    乡村滋养了学校,反之呢?一个问题在教师们的脑子里开始盘旋:“仅仅是学校在周边村子找到了资源吗?不。想想看,周围村子有没有获得什么东西?”九渡河小学的战略目标提出,不但要为乡村育好人,还要反哺当地产业,成为乡村生态圈的引领者。这怎么去做到呢?

    一年之后的2021年6月,学校又张贴出一张海报,招募“振兴九渡”的建设者和合伙人。“您梦想振兴我们美丽的乡村吗”“您想打造独具九渡河风情的乡村产业链吗”……

    这张海报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年之前的第一张,有40多个当地商户,60多人加入了九渡河小学美丽乡村生态圈,生态圈致力于将乡村教育融入当地产业链,挖掘当地特色,补齐产业短板,改变当地经济生态,对农村经济进行反哺,让山村逐步恢复生机。

    九渡河地区最大的农业产业基地“九合川”药材基地占地1400多亩,赤芍、金丝贡菊等药材开花时特别漂亮,但是没有做旅游开发。这也是师生在课程研究中发现的当地产业的痛点:缺乏对当地资源的转化和推广。学校帮助药材基地量身定制了一套研学课程,并邀请城里的学生来上体验课程,识别药材、挖药材、制作中药香囊和饮片,就把资源成功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北京汇贤府酒店里,有一道招牌菜浆水豆腐,所用的豆腐就是九渡河小学生产的。孩子们自己繁殖龙猫、小孔雀,龙猫甚至能卖到1000元一只。有的访客特别热心,想帮助学校打开销路,于海龙连连摆手,笑着说,学校做这些不是为了卖产品、做生意,只是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们在其中以最小的代价去安全地试错,在对问题的研究中提升能力。“一定要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相遇,否则总在一种臆想的、不真实的状态下学习,最后学不到东西。”

    重新认识乡村少年,九渡河的“丑苹果”其实很甜

    羊驼认养人、学生刘嘉陌通过与羊驼“绵绵”和“福福”的相处,心里有了一个小疑问:“羊驼可不可以像我们一样,也能在校园里自由奔跑?”

    栗仁科学院的小院士们根据这个问题,对羊驼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等进行了探究和讨论。比如,不要随意挑逗它,否则会遭受羊驼的“口水袭击”。

    经过一番调研,小院士代表发出提议:“人和动物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给羊驼们一个在校园内自由活动的机会。”

    2021年10月12日,九渡河小学师生为一件事举行了仪式:放养羊驼。

    在孩子们一片跳跃着的欢呼和尖叫声中,“绵绵”和“福福”冲出栅栏!后来学生们跑操时,羊驼甚至跟着孩子们一起跑圈。

    但是,放养和圈养不同。放养羊驼,校园各处就会产生粪便。孩子们会发出招募令,寻找承担清扫任务的“羊粪蛋终结者”,奖励是一件文化衫或认领一只小兔子回家。

    在于海龙办公室左手边的墙上,有一张集合了140个孩子证件照的巨幅照片——全校的学生都在这儿。他们来自周边6个村,其中多半王姓孩子来自怀柔区福利院,因为院长姓王,孩子们也就跟着姓了王。

    “我们必须找一条乡村学校自己发展的道路,我和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人生有为的现代山村少年。”于海龙说。

    秋天时,孩子们举行九渡河苹果售卖会,“要不要吃最甜的苹果”“被冰雹砸过后,它并没有灰心,反而坚持下来,产生了更多的糖分”……各种风格的海报生产出来。

    教师们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帮孩子吆喝:“孩子们就像九渡河的丑苹果,出生在山村的少年儿童,不管出身如何、条件是否优秀,只要努力就能蜕变成自己所想、大家喜欢的样子,这样有故事的苹果你不买点儿吗?”

    山村的少年,在通常的认知里,跟“内向”“不善言谈”“眼界窄”等词关联。可是,一位乡村教育的举办者曾坦言:“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看似没有知识却有厚重文化的地方,比较容易滋生讲良心、讲情义、讲诚信和勤快、俭朴、本色、坚韧的孩子,熟人社会所涵养的这些品格,恰恰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名给学校民乐团当指导教师的音乐人说,我们爱教村里的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耳朵干净,特别专注。”

    山村孩子一直被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未来有能力时,能反哺家乡,成为振兴乡村的中坚。可是,乡村孩子就了解乡村吗?教师们调研发现,孩子们不了解乡村的情况非常严重。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