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双区 就业育人
学校就业工作本质上是育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则是衡量学校办学成果的关键指标。1983年建校伊始,深圳大学就率先对毕业生实行“不包分配”和进行“就业指导”。迈入新时期,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通过改革教学培养模式、完善行业对接机制和锻造学生创新素质等多方位举措,打造学校就业力品牌,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改革教学培养模式推出“创新实验班”和“微专业”
高质量就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符合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对人才素质的客观需求,同时也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学习的内在需要。
深圳大学与平安银行、腾讯、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设各类“创新实验班”46个,涵盖科研、国际合作、产业应用、创新创业等,分层分类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应对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紧缺,学校于2019年与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共建金融科技学院,采用金融学和计算机学的文理“双”修培养模式、课程教材的“双”语培养环境、学术导师加业界导师的“双”导师制度,以及深大奖学金和微众奖学金的“双”项奖学金计划。微众银行、平安银行分别负责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实训。学生不仅学习金融科技理论知识,还同步深度接触金融机构的真实运行系统和创新业务,可以“跳进大海去学游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深受业界认可,学生还没毕业,已经人均接到2—3个录用通知。学校与腾讯合作建立广东省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双方构建了“学习+实训+认证+就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腾讯产业互联网学堂提供线上人才库、线下招聘会、线下技术分享会及培训班等合作内容。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微专业”项目建设工作,通过“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目前,全校已确立31项“微专业”,包括智能会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等。
完善行业对接机制校招接入“比赛模式”
高质量就业要解决人才供求匹配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集合,具有整合性、长远性和公信力的特点。深圳大学非常重视与行业协会、商会和产业园区合作,通过举办人才合作论坛、资源对接会、校园招聘会等方式,率先走出了国内高校与行业协会常态化合作的新路子。
例如,学校联合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主办了以“百业汇聚,人才共营”为主题的“2018首届中国(深圳)行业—企业—高校人才合作研讨会暨就业创业资源对接展”。研讨会包括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热门行业人才专题研讨以及行业人才职业规划工作坊,主讲嘉宾皆由行业协会会长、秘书长、名企高管和业内专家担任;对接展包括校园招聘、实习就业基地和创业项目合作等。来自全国11个省份近百所高校领导同行、数百家行业协会商会和企业负责人参加,近10万人次观看视频直播。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习就业的关注度、参与度,解决学生怕就业、缓就业的现实问题,同时助力用人单位更有效招聘,学校创造性地将面试以大赛形式接驳校园招聘活动,对已经举办了九届的校级面试大赛进行升级,更加突出实战性、精彩性和指导性。评委全部聘任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所有环节皆参照真实的招聘要求设计。决赛新增了踢馆赛、抢位赛、压力面试等环节,邀请正在校招的企业参加观战选人,“面试大赛中名企直发录用通知”的做法成功吸引了上千名学生参赛。接下来,学校还将探索依靠大数据AI智能推送、分类精准搜索和教师内推等形式,有效激活实习市场和校招市场,分阶段、分年级、分专业、分层次推进学校职业规划教育全程化和系统化建设,为学生升学、出国、创业等提供分类精准化辅导。
锻造学生创新素质树立学校就业品牌
高质量就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辨识度”和“美誉度”。学校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中心,构建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赛创融合、产创融合的“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系统整合、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全覆盖”。学校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每年开设创新创业研究短课、指导课13门以上。组建国际湾区双创联盟,设立“创业服务工程”留学生硕士点,创建全国首创“创新应用博士后”项目,以本校双创教育为主体,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四大湾区。学校创建了全国最早的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每年孵化近百家入园企业。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300多个,与34家社会孵化器机构合作建设“深圳大学大学生创业(创客)孵化基地”。从2009年至今,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过亿元,无偿支持大学生创业资金约6000万元,至今已孵化近450家大学生企业,销售额或市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35家,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
建校39年来,深圳大学始终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立校之本,从这里先后走出了马化腾、陈一丹、史玉柱、周海江等杰出企业家,也走出了13.4万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全日制毕业生,而“创新创业”标签,正是他们的共同就业名片。
(作者系深圳大学就业中心教研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