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援藏行 一生西藏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吴珍珠(右二)与藏族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这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副主任吴珍珠援藏的第二个三年。

    2013年,作为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成员,吴珍珠第一次踏上了雪域高原。2019年6月,她又参加了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担任西藏林芝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与6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吴珍珠带上了全家4口人一起援藏。

    做一个友善的真心朋友

    作为吴珍珠的老同事,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尼松已经认识她8年了。相比8年前,尼松觉得吴珍珠变了,变得更加熟悉林芝,做事更加扎实细致,可她又觉得吴珍珠似乎没变,“还是那么温柔又坚定,还是那个总是挂着灿烂笑容的姐姐”。

    2020年初,刚入藏半年多的吴珍珠面临一次挑战:如何在疫情下,更好地落实“停课不停学”,开展在线教学?吴珍珠决定和当地教师一起为学生定制线上学习资源,同时,她还协调华南师范大学免费为林芝市中小学搭建了“停课不停学”智慧课堂平台。

    那段时间,吴珍珠加入了全市73所中小学和市属幼儿园的微信工作群。面对新鲜事物,不少教师有些发怵,私信向她表达不解和担忧:“我们用现成资源不好吗?”“我是幼师,也需要学习录播直播操作软件吗?”……

    收到的疑惑不少,吴珍珠干脆提笔写了一封信作为回应:“很多老师反映咱们校本课程缺乏,适合西藏孩子的教学资源太少,当下这个契机不正是积累的好时候吗?”“信息化手段能帮助我们处理繁杂的工作和日常事务,你这么优秀应该很快就能学会。”……在这封1000多字的信中,她以朋友的身份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援藏时,做过乡镇中学教师的吴珍珠体会到一个道理: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不同,不是评判教师“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从广东来到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西藏,吴珍珠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友善的真心朋友”“一扇了解广东的窗户”和“一座双向沟通的桥梁”。

    陪着教师们一起成长

    2013年,吴珍珠第一次来到林芝市时,当地没有设立市级课题,中小学教师极少有人接触过课题研究。在她的牵头下,林芝市开始从援藏资金中划拨出课题专项经费,用于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课题。

    “最开始我们的原则是不强求、不苛求、不奢求,只要愿意做,就给一定的资金支持。虽然钱不多,但决不强制要求学校参与,不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出多好的研究成果。”吴珍珠说,“并不是说我就可以‘指导’教师们,我是在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如果教师们觉得吃力的话,那我们就再慢一点。”

    尼松说,对于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地教师一开始没有“尝到甜头”。为了推进工作,吴珍珠经常参加学校座谈交流,希望教师们对此有更深的理解。“她总是先鼓励每个教师大胆地表达自己,很温和,业务能力又很强,每次她讲完,教师们都很佩服和认可。”

    出身考试院,吴珍珠借助自己的工作专长,帮助当地学校完善教学评价改革体系;有着心理学专业学习背景,她尤其关注当地教师和孩子的心理健康;成立育才基金,她帮助教师“走出去”接受精细化、针对性强的专业培训……从第一批30多个课题申报到如今的近百个,从由援藏资金提供经费到当地教育部门主动提供资金开展课题,如今,林芝市直学校已建立起区市校三级课题支持体系。“停课不停学”期间,林芝录制了1214节课程视频,观看视频点击次数超过4000万次,日均在线观看视频3万余人次。

    “我一直觉得,只要我们这群人的思想是统一的,那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困难是会有的,但可以一个个解决掉。”吴珍珠说。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

    在吴珍珠爱人杨兴盛看来,吴珍珠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柔情,也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

    他还记得,爱学习的吴珍珠,在中学教师的岗位上考上了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考试院工作时,她怀着大儿子崽崽完成了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报名考试;他还记得,为了做好高考命题工作,吴珍珠每年都要封闭工作好几个月,年幼的崽崽有时都习惯了没有母亲的陪伴;他还记得,第一年进藏援藏时,吴珍珠只在春节时回过一次家,休假期间还继续为援藏工作奔走着。

    “我一直在追随她的步伐。”杨兴盛说道。

    2019年,在广州市真光中学做化学教师的杨兴盛也作为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和吴珍珠一起来到高原,两岁的女儿妞妞随后也来到林芝。一年多后,正上初二的崽崽也转学来到林芝。

    从一人援藏到全家援藏,吴珍珠一家的故事在当地流传。

    “我想,这个实际行动也会让林芝人对我们的教育更有信心。”吴珍珠说。

    在西藏两年时间,妞妞的小脸上有了高原红,比起记忆模糊的广州,她更认为林芝是自己的家乡;而崽崽还在适应西藏独特的气候,现在他还不能像在广州那样,充分地享受运动的快乐。

    平日里,吴珍珠和杨兴盛最常说的是,感谢援藏,无论是自己还是孩子,“收获远比失去的多”。

    “我们只是来了3年,可好多教师在高原一干就是30年。”来到西藏,杨兴盛发现身边的同事超过一半来自区外各地,由于气候恶劣、条件艰苦,长期面临着身体健康问题和生活上的不便。在高海拔缺氧的学习环境里,崽崽也发现林芝的同学对学习有特别高的刻苦精神和自主性。

    “只有真正来到西藏生活工作,跟当地百姓和长期建藏人深入接触的时候,才能真切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的人的不易,体会到这片土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今,每当身边的家长、同事对吴珍珠一家发出“你们来,不容易”的赞叹时,他们一家总是更坚定地回答:“你们更不容易!向你们学习致敬!”

    “六年援藏行,一生西藏情。”到今天,吴珍珠还记得自己当年刚到西藏时的心情。飞机落地,一脚下去,吴珍珠感觉好像踩在了棉花上,她觉得有种初来如归的平静,“我是不容易沮丧的,当我认定了要走的路,就不会再徘徊犹豫。从那天起,我就把林芝当成了我的新家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