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应对精神危机
新冠肺炎的爆发,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的不幸,同时也让我们不断警醒和反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还记得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一次人工智能的论坛上预言,未来10年至15年,社会上将有一半的职业会消失,但有两种东西永远都不会过时:一是同情心,二是创新力。
同情心,代表什么?创新力,又代表什么?
同情心,不仅指对人和事物的同情,而且暗指教育要把培养人的道德心灵放在首位。创新力,则代表我们对孩子好奇心的呵护和保护,代表对人的直觉、灵感、创造力的保护和培养。前者代表“德育”,后者代表“慧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教育指导思想,指出了整个教育的本质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常把教育的问题归结为应试教育,其实应试教育的本质是“重智轻德”,其最大的危害则是“智增慧隐”。而“重智轻德”的根源,在于我们缺少对“德”的正确认知,缺少对生命真相的正确认知。
现代教育把“德”窄化了,窄化成外在的伦理道德或者礼仪规范,仅仅局限于品行和品格了。
首先,我们需要扭转和改变一个错位的认知。相对于其他“四育”,德育是统帅,是灵魂,是中心。
其次,就是关于“德”的本质的认知。《大学》早就揭示了“德”在教育和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没有“修身明德”的教育,也就不会有“大学之道”的产生。“止、定、静、安、虑、得”,古人还告诉我们“静生慧”,没有“静下来的教育”,人怎么生“慧”,怎能有创造力、创新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德”,中国古人所讲的“德”,与我们现在认为的“德”有什么不同?《黄帝内经》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这段话揭示了“德”的真相,也揭示了人类生命营养来源的真谛。人是性命双重结构的复合体,人的生命是由看不见的精神系统和看得见的血肉骨系统构成。
古圣先贤认为,来自于天的德行能量滋养着人的精神系统,为精神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能量;而大地所生长的物质食粮又滋养着肉体系统,使其获得维持肉体生命所需的能量。天德、地气在体内的交流激荡给予我们无穷的生命活力。这是自然大道的基本规律,是人体生命系统不可逾越的法则,也是祖先在教我们如何去养孩子、养我们自己。
也就是说,现代人并没有把握住中国文化的精髓,窄化了德育的内涵,只关注了德的品格性,而丢掉了客观存在的德的内在能量性,丢掉了德育的根本。所以我们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缺少对“德”的重视,所以我们并没有提供给孩子应有的精神食粮,而把德育变成了一种外在行为的规范或说教。
缺少“德”的教育,就是没有精神营养的教育,必然导致精神的贫瘠和精神系统的营养不良。这次疫情正在警示我们的教育必须去面对和解决人的精神营养的问题,否则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精神危机的爆发都将不可避免。
精神营养从哪里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根文化中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只有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未来的良方。”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明确规定了“中医主导、西医配合”治疗原则。中医在这次危机中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同样,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必须回到文化的源头,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回到中医思维所体现的“生命整体观”上来。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德育的回归,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全人生命教育模式的建立健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会走向正道,才能更好地让我们应对精神危机。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第二中心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