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应对中的“批判性思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成人的世界有时候复杂得难以理解,有时候也简单得令人惊讶——尤其在信息芜杂纷繁的疫情期间。

    前几日,知名自媒体作家六神磊磊在《为啥你永远说服不了他们:疫情不是美国的阴谋?》一文中就表示颇难接受,家里人“很多都相信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美国投的毒,并到处转发”。

    另一例“匪夷所思”的事件是,一则“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的消息迅速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大众排队疯抢,一夜之间双黄连全网售罄,甚至双黄莲蓉月饼都卖完了,最后又被证明科学依据不足。

    在被各种信息包裹的当下,不少人迷失于信息的汪洋之中,随波逐流。可是,如果我们连起码的甄别能力都欠缺,又如何让孩子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在下一代教育问题上,我们需要追问:甄别能力从何而来?

    比如,这次疫情当然不是美国的阴谋,我们何以得出这个结论?我们是基于基本的常识,这些常识来自于你从小到大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来自你在新闻中了解到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来自你在与人交谈相关话题时收获的启发……当常识建立起来,能让你起码粗浅地了解一点世界运行的逻辑,学会一些简单的推理,进行一些相对靠谱的思考。

    所谓简单的推理与相对靠谱的思考,实际上就是最基本的批评性思维。

    在看到“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这样的消息时,我们不要着急奔赴药店或者点开购物网址,先去了解一下双黄连到底有何功效,了解现实中是否有可信的临床实验成功案例,然后再来判断:以这款普通药物的功效,能否对付如此多顶尖科学家都难以攻克的新冠病毒?这样的思维需要我们教给孩子。

    所以有人提出,如果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能得到系统的逻辑训练,那么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大家就会更为冷静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此,在当下给孩子补上批判性思维的一课,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要着急给出结论,事先都要多想一想再决定是否相信或者质疑。

    当然,辨别信息的真假还只是批判性思维的初级阶段。批判性思维所承载的使命还包括教会孩子通过对多种可能性的逻辑分析、推理和评估,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一点上,疫情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素材。

    为了避免疫情扩散,武汉“封城”,湖北农村也普遍封村、封路。起初一些地方做得过了头,在村口挖断主干道,一切行人车辆禁止通行。这样简单粗暴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有人就借此新闻事件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思维:封路的利与弊。几番思量,孩子说封路是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但百分之百不让进出,村民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着火了消防车怎么进出?显然,经过这样基本的思辨,孩子很快得出结论:不可“一封了之”。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孩子说可以派人守在村口,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安排必要的车辆进出保证基本生活的运转。事实上,这样的思辨结果,在后来各地纠偏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印证。

    关于这场疫情,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比如梳理疫情的发展脉络,那些真真假假的消息为什么会产生?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决策的滞后?为什么会出现地区“歧视链”?为什么让一些老人戴上口罩如此之难?公民卫生意识的不足实际上在暴露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再次分解,让孩子认真思辨。

    当我们的孩子从疫情中获取了独立思考、冷静应对的思维能力,在若干年后他们成为世界的中坚力量时,类似的事件可能不会再出现——因为他们理解最简单的法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